花溪黔陶:从“三无乡镇”到“旅居高地”的乡村振兴密码

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脚下的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两侧景象交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加盖的民宿小院错落有致、废旧厂房正被改造成新业态,科技农庄、野生菌山庄飘来阵阵香气、推车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车后座那一筐筐金黄的脐橙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谁能想到,这片热土在两年前还被称作‘旅游洼地’?”“百庄黔陶”项目负责人班铭阳感慨道。2023年的黔陶乡,夹在青岩古镇与高坡乡两大旅游热点之间,因“只路过不留宿”的尴尬定位,长期处于无资金、无专业团队、无特色业态的“三无”困境。然而短短一年半,这片土地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蜕变:2024年区域营收突破3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带动就业80余人;2025年更立下“千万元级”营收目标,预计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
“我们的底气,是74.49%的森林覆盖率和200户村民的闲置农房。”班铭阳介绍,2023年团队提出“一庄带十宿,百庄带千宿”的规划,将马场村等5个行政村打造成旅居示范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中即将上线的“百庄黔陶”数字平台,将整合订房、购物、管家服务等功能,为游客提供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此外,这里免费开展的“乡村夜校”项目更是返乡青年的创业孵化器。班铭阳介绍,目前夜校已开展13期课程,内容涵盖民宿运营管理、技艺传承及农产品包装销售,全课程免费并提供就业指导。
截至2024年底,黔陶乡已完成13栋闲置农房的民宿化改造,新增旅居床位104张。其中,一号庄表现尤为亮眼:开业仅100天就实现营业额突破100万元,平均单季营收达10万元。此前,一号庄房东儿子因家庭经济压力外出务工。2024年底返乡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家老宅已变身网红民宿。这一转变让他重拾信心,如今他不仅留乡发展,还组建了民族文化表演团队,通过实景演出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穷日子,现在家门口就能端稳‘旅游金饭碗’。”一号庄的经营者康阳感慨地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在马场村龙辉山庄,窑烤面包成为乡村旅游的“留量密码”。周末的院子里总是热闹非凡,七八组家庭围坐在一起,孩子们在龙辉山庄庄主曾红的指导下亲手制作面包,家长则在旁围炉煮茶。这份99元的亲子体验课,往往能带动一个家庭300至1000元的综合消费。
“这门手艺是专门去学的,最初做窑烤面包是想多个噱头为村里引流,没想到成了爆款。”曾红告诉笔者,她和姐妹们因家乡改造计划返乡创业,利用自家院子开设体验工坊,仅需支付改造装修费而无需承担租金压力。“现在每天都有很多订单,周末更是一炉难求!”
班铭阳将黔陶乡的致富逻辑概括为“产业飞轮”:以旅居带动品牌,以品牌赋能产品,以产品反哺产业,最终形成创业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村民可通过“自建自营、委托经营、入股参营”三种模式参与其中,使闲置资源得以高效转化。
如今,游客白天可在非遗工坊体验采茶制陶,晚上在布依族风情小院围炉夜话,返程时后备箱塞满腊肉、贡茶和鸡辣椒等“黔陶好物”。2024年,这种“旅居+生态”带动农特产品销售突破百万元,15类特色庄体与10类工坊共同构建起“百庄百业”的产业格局。
尽管2024年客流量突破10万,宣传关注度超过500万,但淡季客源短缺仍是当前最大挑战。为此班铭阳团队推出“四季引流”策略:春季稻田艺术节、夏季避暑音乐节、秋季丰收市集、冬季民俗年味节,通过全季候活动设计破解淡旺季分明的难题。
与此同时,服务升级也在同步推进:新增150张民宿床位,客单价从2600元/月提升至3500元/月,“主人式管家”培训体系让游客体验更具温度。在马场村核心区,贵州三分地集团投资的“太空舱”康养酒店正在建设中,这座形似星际基地的建筑,不仅丰富了黔陶乡的旅居业态,也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新的增收项目。班铭阳介绍,这里的300亩茶山过去每年仅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0元租金,而太空舱酒店入驻后,通过分红等,村集体经济每年至少增收100万元。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黔陶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李丹告诉笔者,目前黔陶乡正推进57个重点项目:霞客驿站二期将串联桐埜书屋与红岩峡谷,扉所野居酒店计划引入慢病调理中心,香葱交易市场将打通农业产业链上下游。
从“三无乡镇”到“旅居高地”,黔陶乡的蜕变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真正的振兴不是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系统性激活,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正如班铭阳所言:“这里没有配角,只有热气腾腾的共生。”(花溪区人民政府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