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六枝特区:移风易俗新风吹散陈规旧习

2025年04月03日08:50 |
小字号

在贵州西部的六枝特区,一场关于生命仪式的静默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肌理。当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碰撞,这里的人们用智慧和勇气,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勾勒出新时代的精神图腾。从“33治丧”的精准破题,到“八大碗”的朴素回归,再到生态葬的生命礼赞,六枝特区以移风易俗为笔,书写了一部关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叙事。

大用镇组织召开“33治丧”群众会.jpg

大用镇组织召开“33治丧”群众会。

在大用镇凉水井村,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小喇叭走村串寨,向群众宣传“33治丧”机制。这是大用镇推行“33治丧”机制,倡导丧事简办,着力破除陈规陋习的一个缩影。

“33治丧”机制,就是紧盯“酒席厨师、唱丧先生、委托管事”3类关键人员,确保治丧时间3天以内办结。

大用镇凉水井村村民陈女士至今记得,去年为母亲操办丧事时,村里红白理事会递来的那张《“33治丧”告知书》——“丧事不超过3天”的条款,曾让她这个孝女心生忐忑。但当她亲眼见证三天内完成庄重简朴的仪式,省下数万元开销时,终于理解了这场改革的深意:“原来体面不在于排场,而在于真心。”

“以前办一场丧事,前前后后要忙活六七天,现在三天就能体面地送走亲人,既保全了孝道,又减轻了负担。”大用镇凉水井村网格员刘胜辉说。

大用镇组织召开33治丧部署大会.jpg

大用镇组织召开33治丧部署大会。

截至目前,大用镇辖区260户群众办理的治丧活动均简化办理,累计缩短治丧时间403天,节约酒席成本188.24余万元。将酒席厨师、唱丧先生、委托管事三类传统仪式主导者纳入“联户长”体系,通过积分兑换、医疗教育优惠等政策,将其转化为新规传播者;

在六枝特区月亮河乡,从2021年开始推行“八大碗”酒席(即:无论红事还是白事,所上菜品不超过八碗,每桌餐标控制在200元左右)。

“以前在我们村,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一桌要有十七八个菜,就怕来吃酒的人觉得主人家抠门。办一台酒,光是酒席就需要五六万块钱。现在好了,村里组织开会商定,办酒,家家只能上八个菜,成本减了大半以上,也不存在攀比了嘛!”说到办酒席,村民韦开琼深有感触。

月亮河乡“八大碗”.jpg

月亮河乡“八大碗”。

自推行“八大碗”以来,月亮河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相较以前的大操大办,每桌餐标从之前的800元、500元降到200元左右,每户平均节约酒席办理成本2-3万元不等,大大减轻了村民群众负担。

“从前一桌酒席够买头猪,现在一桌钱能办五桌。”乡干部算了一笔经济账,更算了一笔人心账:当菜品从18道减至8道,村民反而品出了人情真味。

今年清明前夕,六枝特区仙鹤山陵园的集体生态葬仪式上,没有焚香烧纸的烟雾,只有鲜花与鞠躬的静默。壁葬墙上的二维码墓碑,让逝者的故事在云端永恒。

志愿者走村串寨,向群众宣传“33治丧”机制.jpg

志愿者走村串寨,向群众宣传“33治丧”机制。

“土地要留给活人耕种,思念不一定要用灰烬表达。”参与安葬的家属王先生说。自2015年以来,六枝特区近百名逝者通过树葬、花坛葬等方式回归自然,节省土地资源的同时,更重塑了“厚养薄葬”的孝道内涵。

一直以来,受传统习俗的影响,许多家庭办理丧事花费多,从灵堂搭设、到流水宴席、再到丧葬用品,每一项都需要大量开销;家属还要应对各种繁琐仪式、招待众多宾客,疲惫不堪。

当繁文缛节被清风化雨,当陈规陋习被文明新风替代。这背后是六枝特区积极响应时代发展号召,全力以赴破除陈旧弊病、精心培育崭新风尚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六枝特区以破除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为切入点,立足当地实际,结合乡风民俗,打出了一套移风易俗“组合拳”。

六枝特区仙鹤山陵园的集体生态葬仪式.jpg

六枝特区仙鹤山陵园的集体生态葬仪式。

如今,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现象正在隐退,“33治丧”“八大碗”“生态葬”等文明新风悄然盛行,不断改变着六枝特区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从殡葬改革到人居环境改善,从移风易俗到产业兴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图/文 谢俊)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