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侗族大歌” 传唱千年的“文化瑰宝”

2025年03月25日14:24 |
小字号

当《哪吒2之魔童闹海》的炽热血气,遇上侗族大歌的千年天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期,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火爆整个影视界,票房一路高开飙升超153亿,成为顶流,也是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五、登顶动画票房榜榜首的亚洲电影。在《哪吒2》中,伴随着宝莲盛开,配乐里的“侗族大歌”,宛如天籁之音,与电影画面交织成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侗族大歌”空灵悠扬的吟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种洗涤心灵的力量”“原来传统音乐和现代艺术的结合,可以如此美妙。”

大歌、鼓楼、风雨桥是侗族的“三宝”,而侗族大歌,更是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如今,侗族大歌在保护与传承中,开启了与游戏、国漫等领域的跨界尝试与碰撞,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指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据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至宋代,已发展比较成熟。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场景: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记载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广西三江县。其中心区域,主要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包括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三”“二千九”等。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但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直观地表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

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从远古走来,传唱整个世界。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传唱于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举办重大活动或集体做客等场合中演唱,也是侗族人民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侗族大歌毫无掩饰地传递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侗族大歌在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等方面均与其他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也是了解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民族文化,也是中国文化,更是世界文化。受地理、交通、信息等因素限制,过去长期深藏“深阁”,她犹如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簇簇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外人却鲜有问津。直至一九四九年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侗族大歌才被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偶然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搜集挖掘、记录整理。

20世纪50年代初,黎平岩洞歌师吴培信代表侗族出访并演唱侗歌,第一次将侗歌带出了国门。1959年10月,黎平县组织侗族合唱团在北京演唱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一经登台便引起强烈反响,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被彻底打破,中国唱片社还专门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1986年10月,黔东南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人们赞誉侗族大歌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仅谢幕就达37次,轰动整个西方音乐界。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的成功,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了新的希望,也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利条件。

“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给出的评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侗族大歌正受到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其保护传承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侗家人仅靠过去单纯、古朴的侗歌自娱自乐形式,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无法真正改善侗家人的生活。加上侗族青年男女多已外出务工,甚至部分人已不再学唱侗歌,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也面临极大困难,侗族大歌传承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正逐步显现,亟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的黎平县多措并举,加大保护与传承,先后出台《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管理办法》等,建立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创建文化传习阵地。依托各类节庆活动,宣传弘扬侗族大歌文化。2017年“侗年节”期间,10288名侗歌队员、侗族群众“万人”合唱侗族大歌《丢歌不唱真可惜》,创下基尼斯纪录之最。黎平县还将《侗族大歌集成》系列丛书编制纳入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工程之一,包括《侗族大歌普及本》《对唱大歌》《叙事大歌》《伦理大歌》《声音大歌》《新编大歌》六集共10卷。2023年完成《侗族大歌普及本》《对唱大歌》(第一集)和《叙事大歌》(第一集)出版。

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地处黔湘桂三省(区)环“三省坡”的黎平、通道、三江三县,突出侗族大歌等地域文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区域内呈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有31个单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示范区(示范单位)等称号,三县也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4年10月,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龙胜县、融水县,湖南省通道县等六县还达成《黔湘桂三省(区)六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侗族大歌保护传承发展立法共识》,为创建工作提供立法支撑。

2024年2月,黎平县将侗族大歌与民族美食、文创产品、侗乡风物、现代流行音乐等深度融合,唱响“村歌”品牌,古老的歌声与侗乡美景交相辉映,将流量更好导入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大盘”,被人民日报点赞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目前,“村歌”已成功举办35期,吸引黔湘桂三省(区)350支村歌队伍、1万余人参与,60余位(团队)嘉宾助阵,15万名国内外游客亲身体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文化”表现形式,被央视网、央视频等各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浏览量达25亿多人次,“村歌”已成为新的网络热点。目前,“村歌”赛事已成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的区域文化品牌,成为展示贵州乃至中国多元文化的一扇“窗口”。

走过千年,跨越时空,从被听见到被看见,正焕发无限生命力,侗族大歌的民族音乐之路定会越走越宽。(杨胜泽)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