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里:“两围绕、两提升”促劳动者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龙里县紧紧围绕劳动力、提升竞争力,围绕企业端、提升就业率“两围绕、两提升”目标,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引导劳动者积极就业,增强其就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快推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稳规模,筑牢脱贫就业“压舱石”
将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和乡村振兴信息系统合并发力,建立动态台账,精准掌握脱贫劳动力就业信息,常态化做好就业监测和跟踪服务,确保全县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当前务工规模不低于17040人。
对“因就业不稳”存在致贫风险的家庭开展“1311”就业帮扶服务,即1次政策宣介、3次岗位推介、1次职业指导、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引导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或创业。同时,定期不定期做好就业状态回访,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及时兑现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鼓励劳动者外出就业。2024年,兑现脱贫劳动力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6229人311.45万元。
听民声,启动求职意愿“直通车”
收集岗信息发布。将就业公共服务纳入民生保障服务事项,充分发挥县级零工市场、镇级零工驿站、村级就业服务联络点功能,收集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需求。今年春节前后,累计收集省内外用工岗位4000余个,及时通过黔南州天眼就业、龙里县人力资源市场网和举办招聘会进行线上线下公开发布,促进劳动者和企业精准就业。
开展入企探岗选岗活动。去冬今春期间,共组织100余名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及校园推荐官等代表,分别走进龙里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贵州珂立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卡布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和快递物流园内的中通、申通等重点企业观摩,了解企业生产发展前景、岗位需求、薪资福利待遇等情况,与企业“零距离”“点对点”“面对面”“一对一”地互动交流,累计促成60余名劳动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有序组织输出。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沟通对接,依托驻村网格力量,提前摸排返岗地、返岗时间等返岗人员需求,整合资金来源,“点对点”集中开展劳务输出。今年春节期间,共集中开展了5批次输出344人到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务工就业。
优培训,强化竞争上岗“硬实力”
根据群众培训意愿和市场需求,广泛开展“短平快”种养植(殖)技术培训、电工、焊工、叉车、网络直播、美容美发、家政等职业技术培训。去年来,累计开展叉车司机、电工焊工、美容美发、网络创业、网络营销、中式烹调师、粤菜师傅、家政服务员(母婴护理员)等项目制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51期2714人次。
举办赛事促训。近几年来,相继组织开展“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龙里选拔赛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共三届赛事,共评选出42个项目在各自赛道中获奖;2023年,结合辖区内物流企业聚集优势,开展物流技能大赛,成功举办省级、州级快递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两次,促进快递物流行业提技增能。
发放补贴鼓励参训。通过发放生活补助和“证书直补”等补贴,调动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参与各类培训的积极性,去年来,累计发放脱贫劳动力及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生活补助1268人次18.372万元,发放企业在岗职工及灵活就业人员特种作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直补”培训补贴162人次11.288万元。
访企业,奏响用工对接“和谐曲”
对县境内134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快递物流等企业进行逐一走访,了解企业的产业类型、招聘重点、用工规模、薪资待遇等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劳动力推荐。
通过开展入企观摩、新人入职等活动,实地了解企业生产建设、用工环境和薪资福利待遇等,通过劳动者与企业零距离互动交流,成功推荐就业60余人。
邀请企业参加县、镇(街道)组织开展的各类现场招聘会和进龙里县就业交流QQ群、县人力资源市场微信服务群等,直接向劳动者发布用工信息,缩短招聘流程。全县现有岗位服务微信群11个,共6000余名劳动者、300多家企业入群直接对接互动。
强合作,搭建县域就业“便捷桥”
聚焦零工群体就业难题,按照县城建设1个零工市场,6个镇(街道)各建设1个零工驿站和在条件具备的村、社区建设N个覆盖城乡的零工服务联络点的“1+6+N”建设模式,不断完善和提升零工驿站点的服务建设力度,打通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零工市场(驿站、联络点)更好发挥“即用即招”“即用快招”的功效,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难题。
采取“四化”举措,有力保障零工群体就业,推动零工就业向“四个方面转变”迈进。即构建组织化就业服务体系,由“散兵作战”向“精准对接”转变;打造标准化就业服务环境,由“马路蹲活”向“体面就业”转变;创新市场化就业服务机制,由“短期用工”向“长期用工”转变;推进培训品牌化就业竞争力,由“无技可用”向“充电加油”转变。今年,在已建成1个县级零工市场的基础上,6个镇(街道)零工驿站全部开业运营。去年来,通过零工市场和驿站点累计登记用工主体300余家,收集零工岗位6816个,采集求职信息1551条,累计接待求职咨询万余人次,促进就业1199人次。(岳院卉、叶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