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 贵州铜仁绘就生态文明画卷

初春时节,行走在铜仁大地,满目苍翠,绿意盎然,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铜仁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高质量谱写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厚植生态优势 筑牢绿色屏障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现在变成了健身步道,环境变好了,我们经常来这里散步。”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市中心的中洲上坝河河畔,市民张女士对这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正月初七,傍晚,华灯初上,印江河碧波荡漾、水清岸绿,两岸柳树飘荡、郁郁葱葱,散步的人群络绎不绝。
2024年,印江自治县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在城市建设上费尽“绣花”心思,下足“绣花”功夫,从细微处塑造靓丽的城市容颜,对印江河两岸健身休闲步道进行提级改造,以中洲上坝河为核心,打造了集生态、休闲、文化、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健身公园,着力探索小城市的善治之道。
印江自治县的变化是铜仁市厚植生态优势、筑牢绿色屏障的一个缩影。
铜仁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近年来,铜仁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实施"绿道、绿城、绿水、绿村、绿园、绿景"等"六绿"攻坚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域绿化,厚植生态优势,筑牢绿色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通过紧扣“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定位,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全力做大绿色工业、做美绿色城镇、做强绿色农业、做好生态旅游,竖起绿色发展的“招牌”。
近年来,铜仁更是着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先后制定了《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编制完成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铜仁市“三线一单”,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全市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普及生态文化,营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黔东儿女心中,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在铜仁,蓝天白云成常态、绿水青山近在咫尺。
数据显示,2024年,铜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1%,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1%,并成功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而全市22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上半年排名全国第24位。制定出台了《铜仁市乌江、沅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从制度上形成“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流域保护工作格局。
发展绿色经济 释放生态红利
今年春节期间,石阡苔茶各经销商门店坚持开门营业,前来选购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各经销商向消费者推荐苔茶产品、包装,有条不紊。
“春节期间,为保证发货时效,公司安排工人轮班上岗,通过顺丰、京东及时发往北京、成都、广州等地,确保我们家的石阡苔茶能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中。”石阡县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负责人王宾说道。
在石阡县芊指岭茶业有限公司县城区专卖店,展示柜台和货架上,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石阡苔茶系列产品应有尽有。为保障消费者随时进店选购,专卖店在春节期间不停业,员工轮班值守,石阡苔茶线上线下销售持续走俏走热,礼品茶销售额节节攀升。
……
守住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铜仁不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绿水青山成为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走上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首先要呵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在壮大绿色经济上,铜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各领域全过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城市,推动大龙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加速崛起,生态食品及健康医药、生态旅游、现代能源、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协同并进,经济发展“含绿量”越来越高。
“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养出来的鱼品质高,深受市场欢迎。”在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村民杨再炼正在鱼塘里忙碌着。
杨再炼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这些年他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养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江口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养鱼产业,打造了“梵净山冷水鱼”品牌,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
生态农业高歌起,无限生机绽沃野。
不难发现,当下的铜仁正徐徐铺展一幅农业产业更兴旺、乡村面貌更迷人、农民口袋更殷实的绚丽画卷。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茶、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中药材、食用菌、油茶等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释放生态红利。
秉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定位,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铜仁把绿色、生态作为发展方向和目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无论是茶、蔬、果、菌、药,还是生猪、家禽、牛羊等,无不加上了“生态”前缀,打上了绿色标签,踏上了全新的征程。
守护绿水青山 共享生态福祉
2月5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铜仁市、县、乡、村同步开展2025年义务植树活动。据统计,当天全市共设177个植树点,1.86万人参加植树活动,植树11.64万株,面积2200余亩。
数据显示,仅2024年铜仁市通过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做优“林”文章,持续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全年完成营造林12.1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64.8万株,新增林下经济基地2.98万亩,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470万亩,综合产值100亿元。
……
近年来,铜仁市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坚持植树造林,选好适宜树种,加强苗木管护,积极促进城乡造绿、增绿、扩绿、护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
“我们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在碧江区瓦屋乡,村民刘大爷对家乡的变化交口称赞。
建设美丽乡村,让群众共享生态福祉。
近年来,铜仁市还通过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绿水青山,共享生态福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以“强村富民”行动为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为载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梵净生态账户入选中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建立账户5.03万户、授信74.3亿元、放贷48.24亿元,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更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绿色产业释放生态红利。如今,“绿色生态”已成为铜仁的“烫金”名片,其绿色产业优势尤为突出,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如石阡苔茶、梵净抹茶、沿河空心李、思南黄牛肉等。同时,全域旅游也蓬勃发展,通过精品民宿、美食、乡村旅游等评选活动,培育出众多知名旅游品牌,如旅游小吃、旅游街区、旅游民宿等,从而提高了旅游供给品质,提升了旅游休闲和消费水平。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时下,梵山净水成为滋养铜仁人民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滋润着眷顾着黔东大地。
时下,铜仁正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筑基战略,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立足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铜仁。
时下,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早已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申逸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