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涌梵净山 铜仁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5年初春,梵净山生机盎然。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生态瑰宝,正见证着一场以改革为名的深刻蝶变。
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铜仁市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在黔东大地掀起了一场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驱动的现代化变革。从锰污染治理的攻坚突破到“梵净生态账户”的全国推广,从“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特色实践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破冰前行,铜仁以改革之力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为西部地区探索绿色现代化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破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引领生态经济崛起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现在靠着生态账户能贷款、能分红,这才是真正的点绿成金!”江口县太平镇村民杨秀芬拿着“梵净生态账户”的绿色存折感慨道。这一全国首创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通过量化森林覆盖率、垃圾分类等生态行为,已为4.74万户农户授信70.83亿元,成为撬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支点。
铜仁市委、市政府深知,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发展资本。2024年9月,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列为“引领性改革”,打出制度创新组合拳:建立锰污染治理“四铁五法”机制,攻克“锰三角”历史顽疾;创新梵净山“天地空”一体化保护体系,推动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快车道;在乌江流域试点生态产品入市交易,让林业碳汇、活立木等“沉睡资源”变身“流动资本”。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曾经的锰渣山通过“生态修复+产业植入”模式,蜕变为光伏发电基地和刺梨产业园,实现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双赢。
攻坚:经济体制改革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在大龙开发区,中伟新材料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纳米级三元前驱体正源源不断下线。这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新型功能材料龙头企业,正是国资国企改革的生动注脚。通过“功能定位明晰+混改突破+科创赋能”的改革路径,铜仁推动7家市属国企完成战略性重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稳居全省首位,并跻身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改革刀刃同样向营商环境痛点挥去。2024年9月,市委深改委会议通过《进一步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创新推出“税贷指数”“首贷免息”等金融工具,为中小微企业注入金融活水。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的“跨境通办”专窗,让从事箫笛出口的民营企业主王建军感叹:“过去办出口退税要跑省市部门,现在‘一网通办’三天到账,这就是改革的温度!”
融合:城乡改革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碧江区瓦屋乡的千亩油菜花海中,32栋侗族吊脚楼改造的民宿错落有致。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通过“特色小寨+强村富民”改革,探索出“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乡村振兴路径。2024年,铜仁创新推出“七种类型”特色小寨建设机制,将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与少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37个集生态康养、非遗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改革的温度更体现在“民生小事”的制度化解决上。针对“一老一小”难题,万山区推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老年人存志愿服务时间可兑换照护服务;思南县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数字化平台,通过“政府+学校+社工”联动机制守护2.3万名留守儿童的成长。正如深改委会议上强调的:“改革要从‘为民做主’转向‘由民作主’,让群众的笑脸成为检验成效的标尺。”
致远:人才与治理改革筑牢现代化根基
在铜仁市委党校,一场围绕“困牛山红军壮举”的沉浸式教学正在展开。2024年9月通过的党校专业技术岗位改革方案,打破学历资历限制,将红色研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体系,推动教师年均赴基层调研天数从15天增至68天。“改革让理论接上了地气”,青年教师田茂军带着“梵净山生态治理”课题驻扎江口县半年,形成的咨政报告直接转化为县级生态补偿政策。
面对改革深水区的复杂挑战,铜仁创新建立“三督三察”机制:既督任务进度,更察干部作风;既督政策落地,更察群众获得感。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运用“大数据+民生监督”平台,发现并整改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127个,监督质效提升40%。“改革攻坚期更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据了解,通过将改革成效纳入领导干部“政治体检”指标,已有3个推进不力的“试点”被动态调整。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铜仁的改革答卷力透纸背:经济生态向“绿”而行,自然生态返璞归“真”,社会生态渐臻和“美”。正如梵净山巅的晨雾终将化作滋养万物的甘霖,铜仁的改革实践也正从“盆景”变“风景”。当改革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当创新的火花点燃万家灯火,这座生态之城已然在现代化征程上踏响铿锵足音,这场以制度创新为笔、以群众福祉为墨的深刻变革,不仅重塑了武陵山区的发展逻辑,更昭示着后发地区完全能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改革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张宏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