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西南地区中高层大气动力学特性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评审会在贵师大召开

2025年01月10日17:16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1月9日,由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张绍东教授牵头的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西南地区中高层大气动力学特性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评审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召开。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会议评审组长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于晟教授担任,评审组副组长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子午工程”二期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徐寄遥研究员担任,评审组专家还包括了国内空间物理和空间探测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陶教授、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符慧山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乐新安研究员。

贵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项长权出席并讲话。贵州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处(前沿技术处)处长冯卫东,武汉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等单位相关人员参会。

会上,项目组对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该项目立足自主研发,建设国内探测能力最强的中层顶大气风场无线电探测设备,使贵州省首次具备临近空间风场探测能力,并融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形成覆盖我国西南中低纬地区的临近空间环境监测能力。项目当前进展顺利,全新的探测系统已进入设计生产阶段,已发表地球物理学权威期刊论文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项目后续将在贵州省建成一个集无线电、光学等多种探测手段为一体的综合野外观测平台,有望成为知名的中高层大气探测、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基于项目全新的探测技术和研究成果,贵州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参与国际科学卫星合作计划,并争取在我国极地自主探测能力部署和重大科学问题探索中贡献力量。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评审专家就项目的关键技术、应用前景、预期成果等方面展开质询和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的设立极具前瞻性,符合国家空天科技发展重大战略,也填补了国家大科学工程在贵州区域的观测空白。项目自主研发的新体制流星雷达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具备强大的拓展探测能力,为新一代时空分辨率更高、功能更全面的国产化流星雷达研制奠定了基础,有望产出更多重大前沿科学成果。项目一流的综合观测平台建设,必将推动贵州空间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以贵州为中心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

此次启动评审会的召开,为“西南地区中高层大气动力学特性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贵州省的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师范大学在空间探测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探测以及人才培养基地必将成为贵州省科技创新的一张新名片。(文/图 思轩)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