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法院:数字赋能审判执行 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
“真的太感谢了,网上开庭真的太方便了!我在浙江这边打工,要回去一趟开阳,来回得花几大千块钱,还得耽误我的上班时间。对于我们来说,网上开庭既省事又省钱。”开阳法院案件当事人杨某说起他的一个网上开庭的案件感叹道。
诉讼服务可以指尖“一键下单”,开庭当事人千里之外可“云端相见”,案件信息可“一秒送达。”
近年来,开阳法院以数字赋能审判执行,坚持科技赋能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以“应用引领”为指导,以硬件技术的安全保障、维护和有效支持为基础,以上级法院的部署要求为方向,扎实开展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相关工作。
开阳法院信息化应用专员罗媛进行信息化应用培训。
强化组织保障,破解系统专业问题
开阳法院党组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整体推进信息化工作。同时将信息化工作列入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初工作计划,把信息化工作与审判、执行、办公、办案等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克服了审判、执行、办公办案工作与信息化工作“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同时,申请系统运维服务,充实信息化队伍力量。为及时处理各类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开阳法院无纸化办公和办案系统的稳定运行,升级办案系统、科技法庭相关系统的驻地运维服务。通过升级驻地运维服务,解决系统专业性问题,增强系统稳定性,提高干警在使用系统过程中的体验度。同时也能缓解法院信息化力量不足的问题。
强化硬件建设,促进智慧法庭升级
开阳法院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软件的采购。集成科技法庭15间,建设高清安防监控一套、多功能审委会系统一套、视频会议系统三套、室内外高清全彩大屏三块、单色屏一块、智能档案系统一套。开阳法院进行智慧法庭升级改造及配套衔接等工作,15间科技法庭(含4间乡镇法庭)全部升级为智慧法庭,部署集成了两间互联网科技法庭,当事人可不用到开阳法院,即可通过手机进行互联网开庭,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开阳法院在原有科技法庭基础上优化系统,推进庭审记录改革庭审模式,对话筒进行角色定义,实现庭审语音同步识别并自动生成笔录。开阳法院共成立了卷宗扫描中心,购置了6套材料中转柜(4个乡镇法庭各1套)、20块签名板用于收取当事人的材料和无纸化庭审,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和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并于2023年年底顺利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达到国家二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
开阳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向当事人介绍网上阅卷流程。
强化推广应用,综合施策提升效益
开阳法院依托信息化、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打造高效优质办案模式和全流程精细化审判管理模式,审判执行各项核心指标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审限内结案率、平均结案时间等效率指标在全省基层法院中名列前茅。开阳法院数字赋能审判执行,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
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流程。信息化涉及多部门、多系统,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根据上级法院制定的无纸化办案流程,调整各部门工作职能,细化通知发布,公文流转等具体事项,压紧压实责任,做好信息化工作。
加强系统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为保障本院干警学会使用全流程无纸化系统,组织干警定期进行培训,点对点对干警进行操作指导。让干警熟悉流程,学会操作,并在办公办案过程中形成习惯。以绩效考核为抓手,推进办公办案现代化。充分发挥绩效考核风向标作用,将信息化应用情况纳入到年终考核中,并与部门和个人奖金挂钩。设置信息化应用专员,对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周提醒、月通报、月调度。
推行网上办案,提高办事效率。从立案到庭审到结案,信息化应用贯穿审判执行全过程。庭审中中录音录像转变系统可将可将实时语音转变为文字,人工速录压力大幅缓解,“智慧赋能码上办,云端立案少跑腿”。开阳法院积极推动网上立案,实现线上+线下双渠道立案,以全方位、立体化诉讼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开阳法院网上立案5596件,通过送达中心电子送达64820次,送达成功率65.56%,共送达成功42495次。网上立案率96.38%,网上缴费6088次。(图/文 杨春艳、李厚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