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绣出新生活
水族有养马赛马的习俗,勤劳智慧的水族妇女,用丝线缠绕马尾,在布面绣出蝴蝶、鱼、鸟等图案,创造了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马尾绣。马尾绣世代传承,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尾绣以马尾作为主要原料,制作手法独树一帜,工艺包括配线、搓马尾、放花、做结等一系列工序,用料考究,工艺繁杂,色彩明快,刺绣精美,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工艺价值。马尾绣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香鸟语、双龙戏珠、蝴蝶飞舞等,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对美好的追求。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巾帼手工坊,三五绣娘围坐在一起,穿针引线,全神贯注地绣制作品。绣制间隙,她们还一起商量着如何“画龙点睛”。“今年是龙年,我们接到不少含有龙元素的订单。”手工坊负责人潘正永说。
潘正永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族马尾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马尾绣,后来成为一名绣娘,靠着这门手艺补贴家用。2017年,潘正永成立公司,召集绣娘,增加收入。
过去,马尾绣存在产业规模小、市场化不足、产品单一等问题。当地对产业仔细分析后,在继续加强技艺传承的同时,引导绣娘在绣法工艺、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对接市场需求。
“我们结合非遗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开发文创产品,将水族马尾绣元素植入,让作品更符合大众审美。”三都县应丽马尾绣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韦应丽说。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马尾绣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花样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已研发了字画、挂件、钱包、提包等新马尾绣产品,受到顾客青睐,成为热销产品。
随着马尾绣特色产业的壮大,“指尖经济”成为水族妇女们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三都县通过“公司+非遗人才+绣娘”的模式,推动马尾绣、蜡染等民族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目前,全县已有3.7万余名妇女靠双手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原刊于《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6日 第 13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