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芦山:党建为轴,巧绘基层治理“同心圆”

今年以来,惠水县芦山镇积极探索“党建+”基层治理新路径,以组织保障、机制创新、联动治理等为抓手,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实处用力,巧变群众“烦心事”为“暖心事”,不断绘就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
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到村开展矛盾纠纷调解
上下贯通,用好党建引领“指挥棒”。坚持“党建优”引领“治理优”,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基层治理落地落实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完善体系建设。建立“县级部门指导、镇级直接负责、村(社区)具体管理”的上下联动治理机制,将基层治理实绩纳入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明确正、负面清单,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镇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为契机,探索构建以“1+3+N”(即1个镇综治中心为主体,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3个政法站所力量为支撑,各站所、村(社区)调解员N股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切实增强矛盾纠纷调处合力。
推动力量下沉。围绕“抓党建、保平安、促发展”,实施基层干部力量下沉行动,健全“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党小组+网格员”网格管理体系,组建党小组52个,划分网格57个,把120余名镇村干部按照“2+N”(即1名挂村领导,1名村“两委”成员,N名镇村一般干部)模式全部编进网格,逐步实现党建重心下移、党员力量下沉、治理触角下延。
开展重阳节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
内外兼修,练好服务群众“基本功”。紧盯群众所需,充分整合体制内外资源,创新工作形式,推动基层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对内创新调解机制。以“推动矛盾诉求解决”为导向,探索试行“115”工作法(即建好1只多元调解队伍、设立1个疑难纠纷“调解日”、压实5级干部调解责任),建立“五情”一日清闭环管理制度,为解决群众诉求问题提供“专门时间”、做好“专门服务”,推动群众诉求“即来即办”。目前,调解案件总数269件,案件调解成功251件,调解成功率达93.3%,有效杜绝“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对外培育志愿品牌。精准对接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打造“支部在网格、党员在身边、服务不缺位”服务模式,吸纳镇村干部、党员、爱心人士等力量组成志愿服务队19支。聚焦理论宣讲、矛盾纠纷调处、文化教育等6大方面,开展重阳节敬老、26℃温馨港湾活动等志愿服务50余场次,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以“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治理,让群众幸福生活底色更足。
“请你来商量”协商议事亭
软硬兼施,打好基层治理“组合拳”。按照“减轻压力、提高效率、激发活力”工作原则,充分发挥法治、德治“1+1>2”叠加效应,助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强化法治硬约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平安芦山建设。以县级行政执法“四个轮训一遍”为契机,推荐44名镇村干部参加全覆盖培训,着力打造一支业务技能过硬、执法行为规范、人民群众满意的行政执法队伍。以老党员、离退休干部、教师等为核心,培养“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176人,将法律援助、司法干部等力量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开展隐患排查、普法宣传、养老诈骗宣传等活动30余次,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
优化自治软环境。紧扣“乡村善治”目标,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议事组织20个,持续发挥乡贤会、人大联络站、“请你来商量”等平台的载体作用。引导17个村(社区)将规范酒席办理、环境卫生整治、乡村治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实现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程婷婷、武林玉)
来源:惠水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