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唱书:古调新声韵悠长
在安顺屯堡村寨中,长期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安顺唱书。这门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不仅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地村民劳作之余自娱消遣、寓教于乐的重要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安顺唱书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修路、兴学、开科举,安顺唱书的唱本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当时的私塾先生收集了民间说唱本,将其编写为学生唱本。唱词用七字句和十字句排列,内容采用五字句纯正方言道白,极富韵律性和节奏感,很容易被听众接受和喜爱。安顺唱书经过江南水乡文化和安顺山地文化的融汇,到清朝光绪年间,趋于完善,并被传承下来。
79岁的秦朝明,是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村民,也是安顺唱书省级非遗传承人。自1976年跟周官村著名民间唱书表演艺人周幼先学习唱书曲艺表演以来,至今一直在家乡从事唱书表演。
“面对不同仪式场景,唱腔和唱词都会有所不同。”秦朝明告诉笔者,在过去,唱书作为农民农闲时节的娱乐消遣活动,深受大家喜爱。除了在正式场合唱,也融入到了屯堡人的民俗活动当中。
唱本内容多为忠贞爱国、仁义孝道、扬善除恶、艰苦创业、对爱情忠贞不渝等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提倡与人为善,有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取材于古典小说的,也有根据戏曲脚本移植改编的。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唱本有:《串朝》《三国》《水打兰桥》《杨家将》《关云长单刀赴会》《西厢记》等。
安顺唱书是以唱为主、说为辅,表演者不用搭戏台,不用任何乐器伴奏说唱,唱书时腔调随剧情走,抑扬顿挫,绘声绘色,说唱结合,富有感染力。
唱腔音乐以原生态民间小调为框架,曲调与方言出现倒字失意时,可随即变化曲调正字达意。唱腔音乐结构皆是四句一反复,俗称“四句反头唱法”。
原汁原味的安顺唱书,主要分布于旧州古镇、詹家屯、九溪村、吉昌屯、雷屯、郭家屯、张家屯、周官屯等众多屯堡村寨。明代至今,安顺唱书一直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
说到传承,秦朝明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免费教他们,希望有人能一直唱下去。”
多年以来,秦朝明在家人的支持下,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耐心教授长子秦云松,以及胡科辉、鲍焕妹等26名徒弟。2007年1月组建刘官乡周官村第一支女子唱书曲艺表演队,并亲自传授唱词和唱腔,让她们真正掌握唱书的每一个要领。2012年,秦朝明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安顺唱书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这些唱本已经有些年头了,有些是手抄的,有些是跟师父学艺时传下来的。”秦朝明一边翻着手中的唱本一边告诉笔者,他手中的唱本有些纸质泛黄,书脊磨损,有些手抄本已经字迹模糊,折痕密布,透过岁月的沉淀,书本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安顺唱书虽为口头传唱,但也有许多文字唱本流传在民间。这些唱本是民间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创作出来的,其中积淀着地方文化的信息和特点,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料。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唱本,秦朝明决定将个人收藏的唱本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起来。在女儿秦芳的帮助下,将唱本唱词通过电脑输入,做成电子唱本,以便保存和传播。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秦朝明还配合省非遗中心完成安顺唱书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工作。
安顺唱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一辈辈屯堡人的家国情怀,更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安顺市人民政府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