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高仓村:古老苗寨故事多
在修文县阳明洞街道的崇山峻岭当中,有一个叫高仓村的古老苗寨,全村186户770人,苗族人口占99%左右。
高仓古堡遗址。姜继恒摄
这里的原始森林当中,隐藏着一座古堡遗址,历史久远。顺着机耕道爬上陡峭的营盘山,沿一条人迹罕至的林间小道向上摸索至峰顶,一座苔痕斑斑的石墙建筑便呈现于眼前:墙体很长,左右往浓密的树林深处延伸。林间小道连接石墙建筑的门户,第一道石门框架保存完好,高约1.8米、宽约1.45米、厚约1.5米;第二道石门为石墙建筑的后门,顶部条石已经垮塌。院墙内的空间一眼望不到尽头,相传以前有很多灶台、石磨和兵器,现在却只有粗壮的树木、密不透风的荆棘和杂草,掩盖着底部苔藓覆盖的残垣。
“高仓古堡建在营盘山顶峰,这里视野广阔,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古堡年代久远,我问过很多老年人,大家都不太记得清楚大概有多少年了。它里面有15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几千人,主要用来防范土匪。”高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发林介绍道。
一座苔痕斑斑的石墙建筑便呈现于眼前。姜继恒摄
高仓古堡的来由,据民国《修文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清剿水西军过境,有程官高山中之苗民建高脚仓储粮,垒筑寨栅自卫,以防清军进剿”。也就是说,高仓古堡修建于350多年前,功能为躲避战乱、抵御外敌入侵。当时,为抵抗吴三桂的清剿,古堡一带还模仿吊脚楼建有一座高脚仓储粮备战,高仓村因此得名。
“古堡易守难攻,以前里面有灶台和生活所需的物资,一旦发现匪患,全村老少就带上生活用品,全部集中到这里面。老年人和小孩藏身古堡内,年轻男子带上长矛等武器,站到墙头防守。很多次外敌来犯,都无功而返。”刘发林说。
顺着机耕道爬上陡峭的营盘山。查姜维摄
一九四九年后,高仓古堡退出历史舞台,高脚粮仓也成了一段传说。2019年,“高仓古堡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座传统苗寨,高仓村据说已有700年左右历史,当地类似的文物古迹较多。其中,有“七十二步梯”等保存完好的古步梯1.5公里左右,由长方形块石垒砌而成,是以前寨子当中刘、王二大姓村民外出、田间劳作的主要通道。光滑的古步梯,见证了高仓苗寨的岁月变迁。
作为县级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龙场高仓禁杀牛碑”,设立于光绪四年五月十五日,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以前,根据风俗,苗寨里每年要杀一头牛祭祖,男性老人过世也要宰牛祭拜。为保护农业生产,当地苗民设置“禁杀牛碑”立于主干道及场坝旁,碑上用繁体字写道:“永远禁止杀牛,违者送官追究,光绪四年五月十五日”。这块碑,成了高仓村最早版本的“村规民约”。
七十二步梯。张德全摄
“由于以前老年人过世都要杀牛祭拜,后来杀的牛多了,苗族族长看到耕牛越来越少,就通知各个祭祀组的组长,商量说以后不准再杀牛祭拜,因为牛是用来耕地的,没有牛,土地无法耕种,粮食就得不到保障。大家随即对全村村民进行动员,并在交通要道设立这块碑作为依据,禁止杀牛。”刘发林说道。
除了文物古迹,高仓村还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苗族歌舞、苗家刺绣,以及二月场、三月三、四月八日、七月场(米花节)等传统节事,都是当地苗族同胞的“传家宝”“活化石”。
龙场高仓禁杀牛碑。姜继恒摄
高仓村还坐拥修文的城市“大水缸”——阁老寨水库,总库容114万立方米,属小(一)型水库。水库周围奇峰翘首,风光迷人,有猕猴桃、蜂糖李等果园,有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大型溶洞,还有占地30余亩的歇气坡天然草坪。目前,村支两委正计划打造歇气坡草坪露营基地,将好风景转化为好“钱”景。
整个苗寨,仿佛藏于深闺的佳人,众多的历史传说、独特的生态资源,正等待着外界慢慢掀开她神秘的面纱。(张德全、姜继恒、查姜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