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清镇村史村事
清镇市茶林村: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
茶林村,这个以“茶”为名的村寨,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一幅“峰峦叠嶂、茶叶飘香”的勃勃生机景象,而是因为在二三十年前,村民们没钱购买猪油和菜籽油,家家户户便在房前屋后种上一片茶油树,用于自家榨油吃,茶林村因此而得名,村名自1992年命名后沿用至今。
从三十年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到村里修通第一条通组路,实现户户通水通电,安装太阳能路灯,拥有多功能娱乐健身场所,村民们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再到2018年获评“省级文明村寨”,2023年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达600万元以上……是什么让茶林村一跃成为集体经济“强村”?打下这场翻身仗的秘诀是什么?10月初,笔者来到茶林村蹲点采访,探寻该村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的生动足迹。
清镇市站街镇工业园区。鲍凯摄
“进不了城镇,回不去农村”
茶林村隶属清镇市站街镇,距镇政府仅2.5公里,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辖茶林、干井、上湾、下湾4个村民组,总户数425户,辖区总人口1413人,现有劳动力631人,总耕地面积620亩。
在1963年以前,茶林村属清镇市卫城区新发公社凤凰大队,1964年将茶林坡和干井坝改为茶林大队属新发乡,1979年划归干沟乡为茶林大队,1981年将太平村上、下湾组和茶林大队干井坝和茶林坡合并改为茶林村,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并入站街镇。
三十年前,村民们都是靠天吃饭,靠力气生存。村民们告诉笔者,以前喝水要到几公里以外的隔壁乡镇去挑,遇到天干缺水,只能拿盆一滴滴接,有时接回来的还是泥巴水;因为没有路,村民们干活全靠肩挑背驮,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里才逐渐有了牛和马,但是都是几家人共用,那时候讨媳妇,都要看男方家里有没有牛马,否则就有可能打光棍;村民们基本上住的全是茅草房,“屋不避雨、食不果腹”是常态;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学校上学,每天走读来回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
艰难的生活酝酿着村民们一颗颗想发家致富的决心,也刺痛着历届村支两委干部的心。从1961年到1986年,茶林村共经历了五位生产队长和两届村委会,但由于茶林村地处镇乡接合部,地少人贫,种植的传统农作物还不够温饱,加上当时的基础薄弱和历史原因,茶林村可以说得上是“一穷二白”,处于“进不了城镇,回不去农村”的尴尬处境。
茶林村入驻企业——贵阳盘江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代胜强摄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如果将茶林村的发展史,看作一场“接力赛”,那么历任村干部就是跑道上奋勇争先的主力“选手”,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穷尽毕生精力,带领村民们连续奋斗,书写了许多熠熠发光的感人故事。
黄夺帮是茶林村在任时间最长的一位支书,也是村里的功臣之一。从1987年上任,到2003年卸任,16年的时间,他本着一颗为民谋幸福的初心,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资金支持,又发动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于1990年修通了村里第一条长2.75千米的通组公路;1991年安装电网,实现户户通电;1993年科技兴农发展蔬菜种植基地,让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1997年安装自来水,解决了一直困扰村民们的饮水难题;1998年修建第一间村办公室,让村干部们有了办公场所;先后三次筹资对茶林小学进行新修和扩建,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难题……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落实,让茶林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更是让村民们的生活有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茶林村的发展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因为长期受贫穷制约,大家发展的愿望很强烈,村里的每件事情都积极参与,甚至出钱出力,毫无怨言。老百姓如此,我们村干部更是义不容辞。”黄夺帮说,在任期间,他的工资每月只有30元到100元不等,为了村里的事情经常倒贴,但他认为能为村民们做点实事感到很幸福。
黄夺帮功成身退后,作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接下来上任的几届村委继续沿着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初心使命,又修建了新的村办公大楼,硬化了村组路和串户路,安装了上百盏太阳能路灯,后来又修建安置小区和多功能娱乐广场。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再次有了质的飞跃。
茶林村多功能球场。刘晓丽摄
“酒香不怕巷子深,花香自有蝶飞来”
“酒香不怕巷子深,花香自有蝶飞来。”得益于地处站街镇工业园区的优势,2008年,贵阳海螺水泥入驻茶林村;2012年和2013年先后迎来贵州广铝水泥厂、贵州亚泰陶瓷、贵州信德环保、贵州鸿源生态等大型工业企业入驻,不仅壮大了茶林村的经济总量,而且,随着进厂务工人员的涌入,也迅速带活了茶林村的第三产业发展,企业入驻从此敲响了茶林村发展致富的大门。
村支两委明白,企业入驻虽然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就业机会,但大量征地也让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经认真思索,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一村一策”的原则,探索独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具体来说,就是立足茶林村交通优势、村集体土地资源、入驻企业带动作用、市场需求的先决条件,全力推动闲置土地资源资产的盘活利用,做优做强配套产业服务。
通过梳理,茶林村全面摸排出辖区内共有可利用土地资源300亩,于是利用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修建了停车场、仓库、宿舍等场地,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将场地承租给企业,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增收20万元以上;对于失地农民,茶林村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思路,一边向企业输送闲散劳动力,一边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村民自主创业,促进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目前,自主创业的农户有近20家;同时依托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和铝城大道优势,把农户剩余土地流转到村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增收10万元以上。
目前,茶林村已建堆放场地1个,占地面积10亩;停车场1个,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修车场地1个,面积1200平方米。以出租闲置厂房和场地、组织劳务输出、开展物流运输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1.4万元,资产总额一度超过600万元。下步,茶林村还将成立劳务物流公司,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共绘美好蓝图,共享发展成果”
村集体经济增强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原动力。2023年,茶林村又积极发展“1+1”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政府整合资源、企业搭建平台、集体入股参与、村民输入劳务”的方式,积极联动周边站街村、太平村和社会企业家,共同投资700万元创立贵州泽达利布草洗涤有限公司,其中,茶林村集体投资152万元,占股20%。该公司是清镇市首家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洗涤企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集成技术,在每张布草中植入可水洗RFID芯片,为酒店和住宿行业商家提供高效、便捷的共享布草洗涤服务。目前,公司已签约近300家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年产值可达600万元左右,预计每年盈利在100万元左右。
2024年,茶林村党支部还领办合作社,流转村民们的撂荒耕地近100亩进行红缨子高粱种植,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给村集体经济带来增收10万元,带动了30位村民就业。
“村强”是为了带动“民富”,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是茶林村生生不息的初心。2024年初,茶林村在广铝安置区向该村全体村民1405人发放2023年度“年终奖”。发放的“年终奖”分为4种类别,总共103.4万元。其中,针对全村所有户籍人口的普惠性奖励,每人200元;针对80岁以上群众、重度残疾群众、参战队伍老兵的重点人员奖励,每人300元;针对5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的高龄奖励,每人300元;针对参加村内耕地开垦等项目务工村民的工资和奖励,每人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
这是茶林村首次分红,虽然村民们到手的钱数额不大,但是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也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随着村集体经济增强和乡亲们不断鼓起来的腰包,相信茶林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2024年6月,99后女大学生杨瑞在村民们信任的目光中,接过茶林村支书的重任,面对前辈们打下的江山,年轻的她虽有压力,但毫不胆怯。“虽然茶林村跑道上的主角在变,但不变的是一心为民的初心,作为村庄发展的‘领跑人’,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杨瑞对茶林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2024年,茶林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有望突破400万元,纯收益不低于130万元。届时,全村的“年终奖”数额将进一步提升。下步,茶林村还将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搞油葵和高粱种植,引进高效生态种养殖等项目,推进农旅产业一体化发展,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大步前进。(刘晓丽、徐铭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