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安龙县双龙社区:各族兄弟姐妹一家亲

2024年09月27日14:33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晴空万里。

环绕着双龙社区民族团结广场的特色居民楼,形成一个巨大的同心圆,让居住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社区前水泥地上,晒满了黄灿灿的稻谷和苞谷籽,空气中飘荡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正在忙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金秋时节。陈湘飚 摄

金秋时节。陈湘飚摄

“我们社区比老家宽敞多了,晒谷子,晒苞谷的地方到处都是。市场就在家门口,随时都可以买到想吃的蔬菜、水果,简直太方便了!”搬迁群众杨正香一边摊晒苞谷一边满意地笑着说。

安龙县春潭街道双龙社区,是易地搬迁新市民社区。社区里的1357户6675人来自全县8个乡镇(街道)82个村(居),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壮族等10余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

近年来,双龙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建设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2、交往交流。陈湘飚 摄.

交往交流。陈湘飚摄

“我来双龙社区时间长了,同各族群众感情也深了,舍不得离开这里。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一家人,各族兄弟姐妹一家亲!”双龙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吴清凤乐呵呵地说。

吴清凤是安龙县中医院派到双龙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驻村3年多来,她以社区为家,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结下不少“亲戚”,深得各族群众认可。2023年5月即将驻村期满时,在各族群众和社区的挽留和要求下,她向组织申请继续留下来,为各族群众服务。同年,她荣获“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社区虽小,却连接着千家万户。双龙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社区60名党员统一安排,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根据社区不同群体居民需求,创新开展“延时服务”“假日服务”“上门服务”“代办服务”“预约服务”等“五个服务”模式,共为社区居民提供15600余次服务。解决了各族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增强了大家的幸福感、满意度。

用好网络信息平台,提升数字服务能力,打造数字社区。积极推动“互联网+社区服务”工作举措,建立20个“居民小组微信群”,发布社区工作动态、培训班开设情况、县城就业招聘信息、国家惠民政策等,使社区居民及时掌握了解情况。用“信息跑腿”代替“群众跑路”,深受社区居民赞赏,各族群众形象地称赞为“指尖上的社区”。

新兴服务吸引了大家的兴趣,社区居民纷纷主动参加进来,入群率达到85%。到目前已累计发布信息73400余条,开展在线互动33210人次,解决实际问题2820余件。

3、指尖技艺。陈湘飚 摄.

指尖技艺。陈湘飚摄

“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手工绣花活还能挣钱,更没想到能在社区企业上班。”正在埋头绣花的71岁的韦屯芬老奶奶开心地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着社区各族居民的幸福生活。双龙社区把为各族居民安居乐业作为服务工作的第一要务,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引入黔山菌业、蓝布谣等企业入驻。创造就业条件,帮助各族居民在家门口就业,激发创业动力。

“我们把社区里的绣娘组织起来,把民族刺绣等非遗技艺传承下来,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让各族绣娘增加了收入。”贵州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堂剑介绍说。企业帮助46名搬迁户进厂上班,带动155名各族绣娘居家就业。

4、技能大赛。双龙社区供图

技能大赛。双龙社区供图

社区通过引入民族特色产业项目、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等,为各民族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推荐服务,不仅解决了各族居民2979人的就业问题,还促进了社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民生小事释放社区温度,贴心服务彰显团结情怀。双龙社区通过优质服务,架起了社区与各族群众的连心桥,干群关系水乳交融。各族群众在守望相助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中形成人心凝聚、手足情深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双龙社区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党组织”“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社区工作看似‘芝麻小事’,却是‘民生大事’。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探索和实践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径、新方法,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互嵌式社区贡献智慧和力量。”双龙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主任黄昌国说。(陈湘飚)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