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让850只“地球独生子”生存更有保障!

梵净山管理局携手科研院所高质量推进黔金丝猴各项拯救保护工作

2024年09月09日14:21 |
小字号

9月7日-8日,黔金丝猴保护工作座谈会暨铜仁市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铜仁市江口县召开。会上,梵净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尚空表示,近年来,梵净山管理局联合贵州省林科院、贵州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采用基因检测、“天+空+地+人”等技术方法持续开展黔金丝猴本底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种群数量为850只左右,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

1 黔金丝猴。何雄周 摄

黔金丝猴。何雄周摄

梵净山位于铜仁市松桃、江口和印江三县交界处,面积775平方公里,系武陵山脉主峰,于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18年7月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这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拥有14亿年的地质历程,是我国华南地区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区域中物种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是水青冈林在亚洲最重要的保护地,也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唯一的栖息地和分布地,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替代性。截至目前,梵净山已查明分布有野生动植物7925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40种,梵净山特有物种295种。生长在梵净山的黔金丝猴,是我国3种特有金丝猴中数量最少、栖息地最为狭窄的物种,仅分布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600米~2200米之间约282平方公里范围内。

2 黔金丝猴。陈东升 摄

黔金丝猴。陈东升摄

为了持续推进黔金丝猴等珍稀濒危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2021年以来,梵净山管理局通过与科研院所携手,同时联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全面强化就地监测保护、迁地繁育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交流合作,推动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各项工作高质量进行。

据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对黔金丝猴的巡护监测,梵净山管理局在黔金丝猴栖息地区域建设视频监控系统91套,按照公里网格法安装红外监测相机460余台,聘请140余名林管员,采取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相机、无人机和实地踏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黔金丝猴和其他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全天候监测;在黔金丝猴栖息地区域建设1公顷固定大样地10个、河流断面监测点37个、水质监测点15个、气象监测站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3个,及时掌握黔金丝猴栖息地环境因子动态变化,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黔金丝猴主要生活栖息地区域设置3个监测救护站,对监测发现离群、受伤需救助的黔金丝猴及其他野生动物开展救助;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开展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建设生态廊道。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龙门坳、金厂、两叉河等动物廊道10个,打通梵净山保护区与周边保护区的连接通道,确保野外种群安全。

3 黔金丝猴陈东升 摄

黔金丝猴。陈东升摄

同时,强化迁地保护,壮大人工繁育种群。通过成立黔金丝猴繁育研究中心从国家层面支持黔金丝猴科研平台建设;通过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专业科研队伍;建设集繁育、驯化、科普为一体的科研基地,不断壮大人工迁地繁育种群。2022年以来,经持续科学监测和人工繁育研究,黔金丝猴人工繁育周期从原来的三年一胎缩短为两年一胎,人工繁育种群从1个家庭增加到2个家庭,数量从5只增加到9只,幼猴成活率达100%,人工繁育种群得到壮大。

此外,强化交流合作和科普宣教。梵净山管理局通过联合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开展黔金丝猴遗传学研究、《金丝猴适应和响应环境变化机制及保护研究》等项目研究。联合贵州省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实施《黔金丝猴种群致危因子及野外繁育人工干预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黔金丝猴种群生态特征监测与评估》《黔金丝猴野外监测与野外生境保护技术研究》等项目,发表黔金丝猴及其栖息地监测研究论文108篇,授权《一种灵长类动物的转运笼》等发明专利26项,系列多形式多渠道对黔金丝猴的融媒体报道,也进一步提升了黔金丝猴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全面提升了社会公众对黔金丝猴的保护意识。

2019年8月,梵净山保护区在长江经济带12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排第9名;2020年11月,“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机制”被国家发改委报经国务院同意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印发各地;2022年3月,中央第二轮第五批环保督察对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肯定;2024年1月,在137家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2023年度工作评议中,梵净山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认定为“优秀”等次;2024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印发《关于表扬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的通报》(办护字〔2024〕49号),梵净山管理局作为全国20个优秀集体之一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报表扬。(陶陶)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