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实施宜居农房改造 避暑旅居“趁热”升温

这个夏天,息烽避暑旅居“趁热”升温:从息烽南望山麓到乌江河畔,“南山北水”乡村民宿品牌异军突起;“英子小院”“芳华里”等“村房短住”旅居新业态不断涌现;曾经的“蔬菜专业村”,石硐镇前丰村避暑旅居释放新活力,吸引上百名重庆游客前来避暑。
“爽爽贵阳·红色息烽”旅居带火热的背后,离不开息烽县宜居农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据统计,目前息烽共有43个村发展旅居产业,发展旅居农户179栋,共有房间1748、床位2796个,今年以来共接待旅居游客4120人次。
让乡村更有“颜值”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凉爽的气候条件,我把自家房屋打造成了民宿。”最近,永靖镇黎安村村民戴燕脸上笑开了花。依托宜居农房改造,她家正在进行房屋墙体立面补修,对房屋周围进行了美化靓化,墙体彩绘了当地特色产业“柿子”图案,并修建了花池,种上了花草,环境更加舒适。
美丽的乡村。
宜居农房改造启动之初,息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工作组深入各村调查摸底,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根据当地文化底蕴、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以保留农村原有风貌为基准,强化宜居农房与时代设计相融,制定详细实施方案,为群众提供了多种宜居农房改造可选样本。
“原来不知道会被改成什么样,现在施工图纸都是按照我们想要的样子来设计的。”可以在房前屋后实施菜园、果园、花园“三小园”建设,庭院还可以种植几棵果树,或搭建简易瓜棚、葡萄藤,接地气的中式庭院,透出几分生机与活力。
息烽县采取“主房修缮+庭院美化”模式,今年计划完成宜居农房改造2850户,现已完成1508户。
补齐农村人居短板
“外出多年,房屋年久失修,出现了安全隐患,多亏镇、村干部帮助我改造了农房。”养龙司镇荆江村村民廖其刚说,新改造的农房安全稳固、功能齐全,极大地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在开展农房全面摸底调查中,一些户主长期外出,导致时间一长住房成了危房,成了这些村民的一块心病。息烽县坚持危房改造与环境提升并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村危房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危房改造台账,实行“一户一档”管理,通过拆除危房并实施改造,让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危房改造前后。
今年,息烽计划拆除农村危房330栋,现已拆除202栋。计划完成危房改造98户,在统一规划设计基础上,邀请村民全程参与改造建设,已完成改造57户。
激活农村“沉睡”资源
走进息烽县永靖镇坪上村,一幢幢村居焕然一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康养避暑。
“我这房子是闲置房,拿出来给村里投资,给我装修好,打造成旅居民宿,我还可以参与分红。”近年来,坪上村结合息烽“又见南山”系列精品民宿建设,对该村牛角井组村民张芝发住房进行了简易装修,改造了卫生间、厨房等配套设施,并绿化美化了庭院,吸引游客争相入住。
改造后的民宿。
据县住建局副局长吴金忠介绍,今年全县共改造7栋闲置农房,用来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预计每年可带动当地村民增收10万余元。
提升农村工匠技能
“旅居农房建设和管理是一门学问,通过培训,我知道该怎样管理好自家房屋。”今年5月,石硐镇难冲桥村村民余江参加了全县组织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后,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很有信心。
培训班开班仪式。
建筑工匠是农村宜居农房改造的主力军。为了让农村建筑工匠吃上“技术饭”,端好“致富碗”,息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参训人员涵盖全县11个乡镇(街道),累计组织培训农村建筑工匠530余人次。在宜居农房改造过程中,优先选聘当地村民和农村建筑工匠536人,实现人均增收2万余元。
结合农村“五治”工作,息烽还积极开设农村“治房”课堂暨农村建筑工匠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采取理论讲解与现场操作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严格考试制度,加强后续跟踪与服务,提高参训人员技能水平,为农村宜居农房改造提供了人才保障。
“通过宜居农房改造,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也为群众找到了拓展增收致富的路子。”息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吴伟表示,息烽县将加大农村宜居农房建设投入,加快旅居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图/文 息烽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