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利梅: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022年6月,冉利梅作为国家组团式医疗帮扶队队长到罗甸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她带领罗甸县人民医院不断强化服务能力、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和管理能力,为罗甸县倾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冉利梅听取各科室工作汇报。
近日,笔者走进罗甸县人民医院,冉利梅正在妇科病房里查房,对待每一位患者,她都是耐心询问、认真倾听,并将患者的诉求一一记录下来,同时,细致地给她们讲解病情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
“这病困扰了我很久,之前也来医院检查过几次,医生推荐我去找冉院长,她给我检查后,针对我的身体情况给出治疗方案,昨天我刚动完手术,非常感谢冉院长。”患者杨女士说。
1997年1月,冉利梅参加工作。从医27年来,冉利梅从最基层岗位开始,经历多岗位锻炼,不断地学习进步,成长为兼顾临床医疗和行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022年6月,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的冉利梅受中组部、贵州省卫健委委派,作为国家组团式医疗帮扶队队长到罗甸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并担任院长一职。
正在工作的冉利梅。
“我和我的团队来到罗甸以后,把罗甸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故乡,兢兢业业地投入到帮扶工作中。”罗甸县人民医院院长冉利梅告诉笔者,由于工作和距离的原因,不能时常回家看望亲人,她便将自己80岁老母亲接到罗甸一同居住,不断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全心全意投身于帮扶工作中,把罗甸县当成自己的家乡,把罗甸人民视为自己的亲人。
在罗甸任职期间,冉利梅发现罗甸县人民医院依然存在人才不足、技术瓶颈无法突破,导致在县域内的病人外转率较高,老百姓的大病、重病不能够留在县内治疗等问题。为有效解决存在问题,她深入调研,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短板,以国家选派医疗“组团式”帮扶为核心,统筹“东西部协作”帮扶医疗团队,充分利用不同专业专家的学科优势,在帮扶专家指导下,由“带着做”变成“独立做”、从“输血式”到“造血式”,打造了一支支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我们着重推进本土人才培养,通过请进来、派出去、柔性引进等方式,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在技术上填补了我们县域内的空白,让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得到很快提升。”冉利梅说。
冉利梅正在查房。
同时,为有效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县人民医院完成了门诊流程改造和信息化建设,缩短了门诊就诊时间,解决了排长队问题。同时,成立了“质量管理科”和“运营管理科”,加快医院成本核算、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全面推进医疗卫生系统高质量发展。
“冉利梅同志带领专家技术团队到罗甸县进行帮扶,我们县人民医院实现了大病就地住院治疗,减少了病人的转院转诊。另外,通过不断外出进修学习和专家现场带教,为罗甸培养一大批带不走的医学人才。”罗甸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李正福说。
帮扶团队到罗甸后,还积极开展了危急重症和重大疾病救治工作,把帮扶专家请到医院驻点开展手术,在帮扶团队和全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疾病外转率从2021年的30%降到了2022年的7.8%,在2023年已低至3.8%,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让老百姓减轻外转产生的经济负担,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解决疾病救治的难题。
冉利梅开会制定工作计划。
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冉利梅带领的国家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的12名帮扶专家,覆盖了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呼吸科、麻醉科、疼痛科、儿科等科室。在帮扶专家的指导下,罗甸县人民医院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4个,州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8个,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已全部建成,成功开展复杂手术400余台,引进新技术43项,实现多个外科领域的“零的突破”。同时,县人民医院也是全省首家“微笑行动”唇腭裂定点救治医院。
此外,县人民医院充分利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资源,共派出学习、进修75人,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76名;12名帮扶专家与58名骨干医生建立“师带徒”关系,“手把手”帮教开展高难度复杂手术400余台、业务培训100余次等。
“接下来,我们将会延续前期的计划和策略,针对罗甸县人民医院的技术短板以及学科建设的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帮扶计划,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高帮扶实效,推动罗甸县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冉利梅表示。(图/文 黄冬梅、杨昌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