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推动肉牛全产业发展 “链”出富民新路子
沿河自治县是贵州省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县和示范县,存栏牛超过15万头。近两年,沿河推动肉牛产业向着全产业链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联农带农,推动肉牛养殖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
基地里悠闲自在的肉牛。
在官舟镇,养殖户项飞正在给100多头牛投放饲料。养牛6年多,项飞建成3000平方米的牛舍,并购买了饲料加工机器。
“年前卖了六七十头牛,四天前又卖了二三十头牛。一共卖了有100多头牛,收入差不多200万元,现在把这些牛卖完准备又购进150头牛。”官舟镇飞洪养殖场负责人项飞说。
养牛贩牛一直是沿河老百姓的传统增收渠道,过去几年,在县里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像项飞这样的家庭养殖场,全县已经发展到了400多家,参与养殖的合作社、企业达到140多家。立足于肉牛产业基础,去年,沿河将肉牛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并提出推动肉牛全产业发展。
“去年,我们县的存栏量有15万头,出栏超过5万头。尽管量大,但仅仅停留在了养殖阶段,二三产基本上没有。从长远来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老百姓的带动能力,实际上是不强的,所以我们提出全产业发展。”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小波说。
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成为沿河推动肉牛全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
肉牛养殖基地。
在中界镇,西南牛城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今年5月,这里将建成集牛舍、有机化肥厂、草料加工厂于一体的规模化标准养殖场,每年可出栏肉牛3000头,带动服务肉牛养殖2万头以上,实现年产值2亿元,成为沿河县最大的肉牛养殖场。
“经过深度合作,沿河肉牛的存栏量上来了。我们计划明年在沿河启动一个屠宰深加工厂建设。”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CEO刘红辉说。
龙头企业落地,带来的不仅是规模,还有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在已建成的牛舍中,从广西、吉林、内蒙古等地远道而来的2000多头西门塔尔牛,已经结束隔离期入场。
“西门塔尔它在重量方面比本地牛有优势,一年能长500斤到1400斤。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贵州本地的土黄牛,它的饲养周期长,出肉率低,要10头牛才能变成一顿肉,而西门塔尔是3.5头一顿肉。”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养殖事业部总经理詹国防说。
为了进一步向农户推广经济效益高的肉牛品种,县里探索出订单合作模式,并打通金融渠道,为农户买牛、养殖、回购提供保障。这段时间,西南牛城迎来不少农户咨询。
“我们实行订单养殖,提供的保底价是17.5元每斤回收。平时的饲养管理当中,我们都会做系统的培训,让农户能够好养牛、好卖牛。”刘红辉说。
“我们社区现在准备购买100头牛,只要有技术指导,有回收,我们就有信心干。”沿河中界镇孙家社区党支部书记龙智说。
除了订单模式,针对技术能力不足或无固定圈舍的农户,西南牛城还提供代养模式。村民在购买牛后,交由西南牛城全程代养并回购,所得收益农户和牛城按7:3的比例分配。
“一头牛平均保底分红就是800块钱,超出了还可以按50%算,加上政府补助的4000元,那我们两头牛一年至少可以收入9600元。对我们老百姓来讲还是可以的。如果今年效果好,那明年我要养4头。”沿河淇滩镇竹园村村民肖文池说。
精壮肥硕的肉牛。
养殖合作模式多样,技术有保障、保底回购,让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更为紧密。项目落地不到一年,西南牛城小牛超市吸引800多户农户签订合同参与肉牛养殖,涉及5400多头西门塔尔牛。今年,这里的小牛超市还将有10000多头西门塔尔牛走进沿河的家庭牛场。
“龙头企业落地,我们准备配套建设肉牛活体交易中心。同时,在周边规划建设深加工中心,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西南牛城与县内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将菌棒用于肉牛养殖,既拓宽了饲料渠道,又实现菌棒资源再利用。”周小波说。
2023年,沿河肉牛产值6.47亿元。把肉牛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主抓手,今年,县里还将建成9个30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以及饲草收储中心项目,新增饲草种植3万亩,年产饲草20万吨以上。
“我们坚持以销带产、以企带农、以村带户,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开展养牛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推动全县肉牛规模达到20万头以上;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3万亩以上,带动种养循环发展,抓好肉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产业发展与强村富民双丰收。”县委书记罗洪祥说。(图/文 严富、万祯、张洪全、陈晶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