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播东村:赓续红色基因 促进民族团结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微寒的空气中传递着花的芬芳,春天的气息早已在树梢上、田野里散布开来。鸟儿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唱个不停,路边的迎春花摇曳绽放,满眼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两天来播东村开展活动的单位好多呀!”
“好些还是外县的咧!”
“我们村的红色基地很吸引人啦!”
几个村民在庭院里愉快的交流着,脸上充满着幸福的喜悦。
重温革命历程。黄生高供图
播东村位于望谟县边饶镇的北面,全村525户2462人,居住着布依族、汉族、苗族等各族群众,布依族占大多数。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播东村,传播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同各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
长期以来,播东村各民族群众赓续红色基因,紧密团结、守望相助,同呼吸、同命运、心连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8年,播东村被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开展主题党建活动。黄生高供图
“我们要永远记住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把红色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播东村民生监督员黄生高说。
激活红色血脉,推动红色旅游项目提质升级,为民族团结打牢坚实基础。村里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支持,加强对红色遗址的建设、维修、保护。在各级的支持下,建设了红色文化广场、红色舞台、连心桥、红军井、红军长征宿营地及参观步道、红军长征播东陈列室等项目。充分发挥红色文旅项目促进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引领各族群众团结进步、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民族服饰。陈湘飚供图
“环境改善了,游客来得多了,我们的生意也好做了。我制作的民族服饰除了在赶场天卖,在网上也销售,每月下来也有七八千块钱。”经营民族服饰的黄福兵笑着说。
创新载体建设,用好红色资源优势,以融合发展为动力,提升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能力。播东村“以红兴业”、“以红助农”、创新“红色+产业”理念。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推动村级资源活起来,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红色路径、构建起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播东模式”。大力发展百香果430亩、板栗500亩、蜂糖李400亩,养殖黑山羊1000余只、小黄牛300余头。全村有1350人外出务工。其中,到浙江,广东等省外务工有1006人。2023年,播东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13393元,有效拓宽了各民族群众的增收途径。
动情讲解。陈湘飚供图
“作为年轻人,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理清红军长征在播东的历史脉络,讲好红色故事,让听众更加深刻领悟长征的意义和精神。”讲解员陈欢动情地说。
挖掘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涵养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一个红军陈列室就是一座革命的丰碑,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播东村依托红军长征陈列室,赓续红色血脉,重温革命历程、缅怀革命先驱。2023年,到播东村开展主题党日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兴义、安顺、紫云等县(市)机关、党员、学生、企业有27批次,慕名前来进行红色研学、旅游的各族群众有2万余人次。一件件珍贵的物件、一段段生动的讲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开展研学活动。黄生高供图
红色文化盘活了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特色旅游经济,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正能量,增进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我们将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追寻红色足迹。挖掘播东的红色故事,赓续血脉传承,厚植为民情怀,让革命先辈们走过的红色之路、长征路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振兴路、幸福路。”边饶镇党委书记马石勇说。(陈湘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