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凝心聚力 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2023年,黔西南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推动全州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坚持党的领导。黔西南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的领导紧紧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凝心聚力,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黔西南州委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出台《黔西南州全面巩固和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对全面巩固和深化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创建工作调度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民族刺绣。
深化宣传教育。突出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浓厚氛围。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统筹优化各类教育资源,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设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州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打造兴仁东湖公园等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干部理论水平提升,州委组织部、州民宗委、州委党校联合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培训民族工作干部120余人次。因地制宜开展不同形式培训班20余期,培训基层各级干部群众2000余人次。在中小学校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各民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润物细无地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种在师生心中。
传习“八音坐唱”。
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深入培育和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依托州博物馆,让2000年前西汉“铜车马”等展陈文物“活”起来,讲述中华文明互嵌融通、交流融合的悠久历史。结合苗族板凳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彝族阿妹戚托舞蹈等非遗文化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传承,大力宣传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创作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又彰显中华文化的文艺精品,推出《纳秧花开》《音画布依》等民族舞台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开展“三项交流计划”,有力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黔西南各民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对中华文化认同不断增强,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民族特色村寨。
推动示范引领。黔西南州以“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示范点建设。围绕机关、社区、学校、广场、特色村寨、宗教场所等打造68个特色示范亮点;成为城市新市民的33.85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促进了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兴义栗坪社区、兴仁鹧鸪园村、贞丰对门山村等一批示范典型不断涌现,民族团结之花,在盘江大地上正吐露芬芳。
2023年12月底,贞丰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得到国家民委公示。至此,全州8个县(市)已有兴义、晴隆、册亨、望谟等5个县(市)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州委党校、州退役军人事务局等5个单位成功创建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黔西南日报社等25个单位成功创建为黔西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黔西南大地,深植各民族群众心底,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文/图 陈湘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