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石旮旯里种出“金果果” 转产上岸迈向“致富路”

——贵州省金沙县在主题教育中办好民生实事促发展

2023年12月02日08:22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群峰巍峨,延绵起伏。一阵风过,山间林木荡起千层绿浪。

一江北去,蜿蜒浩荡。数舟奋楫,江上碧水泛起万道涟漪。

这山水间,一群人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这里是乌江之畔的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乌蒙山区万千普通村落中的一员,却在其发展历程中闯出了一条不普通的路子。

采摘椪柑.jpg

采摘椪柑。

深秋时节,转产上岸的村民种植的椪柑进入采摘期。在椪柑基地里,村民杨世光随手拂过挂满了金灿灿的椪柑枝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他在一片石旮旯中“运泥造田”种出来的“金果果”。眼前这位果农,几年前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

为保护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金沙县扎实开展县域内乌江库区网箱养殖整治工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330户乌江渔民转产上岸。“原来我家养了二十多箱鱼,养了几十年,时间长了,对水质污染相当大,养鱼都没多大效益。”杨世光边向笔者介绍网箱养鱼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边感慨地说道:“把网箱拆除了,就没多大污染了,现在,江水看上去非常干净清澈。”

成熟的椪柑挂满枝头.jpg

成熟的椪柑挂满枝头。

杨世光家所在的小寨子叫马脑石村民组,这里濒临乌江,倾斜的陡坡上石漠化严重,土层极薄,地块零散破碎,寨子里的10余户人家曾经主要以捕鱼为生。几十年的捕鱼生涯,让杨世光和乡亲们早已习惯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突然要退捕,他曾困惑“上岸”后该何去何从。纵然不舍,但看到乌江里的鱼一年比一年少,杨世光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乌江也需要休养生息。

“以前这些地方,别说种树,种草也长不高。”受够了这恶劣环境的杨世光,转产上岸后下定决心另辟蹊径,大力种植柑橘。通过垒墙、填土,青山村的100余户村民种植经果林6000亩,通过年复一年锲而不舍地耕耘管护,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果园。

“我们种植的椪柑品质好,酸甜可口,但因缺乏宣传推广,知名度也不高,加之青山村离城区较远,山路崎岖,如何破解椪柑销售难题,争取卖个好价钱,值得在座的每一位认真思考。”11月中旬,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党总支书记杨静在马脑石村民组组织党员群众召开的一次院坝会上这样说。

果农们将椪柑装箱.jpg

果农们将椪柑装箱。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山村以拓宽椪柑销售渠道、增加种植户收入作为办实事清单,主动联系青山村在外人士,发放“青山玛瑙石椪柑电子名片”600多份,并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传播方式,近段时间以来,已收到椪柑销售订单30余个,销售椪柑20万斤以上。“买的人多了,销路更宽了,价格就上涨了。”杨静对椪柑的销售信心满满:“玛瑙石椪柑,今年根本不愁销”。

“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随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如今,来乌江边上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慕名前来采摘柑橘,今年我家种植的30多亩柑橘,收入可达12万元。”杨世光说。

“这些年我们村发展经果林6000多亩,其中种植的柑橘有3000余亩进入丰产期,亩产椪柑2000斤,产量达600万斤,为种植椪柑的100余户村民带来经济收入1200万元以上。”漫步在沿江公路上,杨静指着遍野的绿色自豪地说,我们村现在山清水秀、林茂果丰、生态宜居,正乘着“绿色发展”的东风走向乡村振兴。

树枝上的椪柑.jpg

树枝上的椪柑。

告别了“江上往来人”的生活后,村民王锡华拿着养鱼积蓄和网箱拆除补贴修建了三层楼房,开起集民宿餐饮于一体的农家乐,打造了花园式的农家小院。在他家周围,几乎每户人家都是“花中楼阁”。“曾经乌江养活我们,现在我们要保护好这一江清水,搞乡村旅游还得靠她!”正是王锡华他们的“转型”,还了乌江一片清澈澄明。

“经过持久抓生态建设,现在山更青、水更绿,发展绿色经济更有潜力。”杨静说,现在村里大力发展经果林、乡村旅游和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青山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变身“金山”。

“坐在一条板凳上,围在一张桌子上。”在主题教育中,金沙县积极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建立办理民生实事台账130余件,解决问题112个,服务群众超20万人。通过健全急事即知即办、难事合力共办、实事全程督办机制,着力解决民生关切和难点堵点问题,一体推进“学”“干”“改”见行见效,在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中不断凝聚起推动金沙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图/文 曾自强、曾加录、罗胤)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