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本网原创

欧亚国家媒体看贵州|传承创新 施洞苗族文化惹外媒关注

李丽萍 涂敏 阳茜 王秀芳 邓洁 叶列娜 褚梦琦
2023年10月31日08:14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这套衣服叫什么名字?都在什么场合穿?”“衣服上的图案有什么含义?”“手工缝制一套这样的服装需要多长时间?”……在黔东南州施洞镇党岗略村的春花非遗博物馆里,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1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记者围着刺绣传承人邰春花,详细询问苗族服饰刺绣的制作方法和深层含义。

欧亚国家记者购买饰品。人民网 阳茜摄

欧亚国家记者购买饰品。人民网 阳茜摄

邰春花不仅是春花非遗博物馆馆长,还是贵州春花民族服饰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来,以传承和弘扬苗族服饰、推动苗族刺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目标,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打造了苗绣手提包、笔记本等深受顾客青睐的文创产品。“苗族服饰和刺绣产品色彩明快,很有特色。”土库曼斯坦电视台记者托菲克·马梅多夫说。

欧亚国家记者试戴苗族银饰。人民网 阳茜摄

欧亚国家记者试戴苗族银饰。人民网 阳茜摄

拉丝、编丝、雕刻、盘丝……在银器手工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向记者们展示苗族银饰锻造手艺。看罢,记者们来了兴趣,纷纷上前向吴水根请教学习。“这下我不仅了解了苗绣的制作流程,还知道银料是如何经过锻造而一步步被制成饰品的,很有意义。”托菲克·马梅多夫笑着说。

欧亚国家记者学习制作银饰。人民网 阳茜摄

欧亚国家记者学习制作银饰。人民网 阳茜摄

在不断完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同时,吴水根致力于将民族传统文化与银饰锻造技艺融于一体,先后创作了“苗族故事图腾柱”“龙船一帆风顺”等200多件精致的银饰作品。“尽管现代工业技术可以批量生产这些工艺品,但他们坚持手工制作,为这些艺术品赋予鲜明个性和深厚内涵。”《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记者乌玛特库尔·布拉尔基耶娃对吴水根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表示赞叹,并购买了银饰品作为礼物送给她的孙女。

欧亚国家记者与吴水根进行交流。人民网 阳茜摄

欧亚国家记者与吴水根进行交流。人民网 阳茜摄

在党岗略村,像吴水根、邰春花这样的能工巧匠比比皆是。岗党略村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8%,苗族风情浓厚,当地的银饰刺绣历史可追溯至100多年前,多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的人祖祖辈辈传承着织锦、锻造银饰等传统民族技艺,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也都充满了故事感和传统韵味,果然名不虚传。”乌玛特库尔·布拉尔基耶娃慨叹道。

制作银饰。人民网 阳茜摄

制作银饰。人民网 阳茜摄

近年来,施洞镇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加快培育苗绣和银饰艺人和传承人,着力发展以银饰、刺绣为代表的苗族手工产业。今年5月,位于党岗略村的施洞苗族文化园正式开园,涉及银饰刺绣、织锦剪纸、文旅苗药等业务的17家企业首批进驻。“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者入驻,共同发扬民族文化。”施洞镇镇长李显兴说。

欧亚国家记者在春花非遗博物馆前拍照留念。人民网 阳茜摄

欧亚国家记者在春花非遗博物馆前拍照留念。人民网 阳茜摄

如今在苗族文化园,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台江银绣技艺传承与创新文化中心东西遥望,岩降民族服饰加工厂、福宝民族银饰加工坊等家庭作坊沿街而设。“当地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合现代科技,不断加强创新力度,让偏远乡村的产品也能远销国内外,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在了解苗族手工艺品的“公司+博物馆+合作社+电商直播”产销模式后,乌玛特库尔·布拉尔基耶娃赞叹不已。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