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思南视窗

孙飞:在振兴一线干“牛”事

2023年09月04日14:14 |
小字号

1983年出生于思南县板桥镇板桥社区的孙飞,有着一张憨厚朴实的脸,不善言谈的他,从事石材加工十年有余,近年来,依靠东西部对口帮扶契机,孙飞积极响应政策、毅然转变思路,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短短两年时间,他就把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了246头,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牛能人。

孙飞与养成场工人一起铡草.jpg

孙飞与养殖场工人一起铡草。

扎根乡村干“牛”事

走进孙飞的紫竹林养殖场,只看见草料堆满墙角,搅拌机、喂料机、铲车等配套设备停放在场内,一头头健硕的西门塔尔肉牛悠闲地站在牛栏里,孙飞则开着铲车忙碌地清理牛栏里的牛粪。

孙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问起为何要发展肉牛养殖,孙飞说:“我对这个养殖很感兴趣,也不想长期在外漂泊,父母年纪大了、小孩又还小,发现搞这个养殖很有前景,风险又不是很高,搞完石材之后,我就决定在老家搞一个养殖场。”

为了寻求一条合适的致富门路,孙飞也有过很多设想,但经过了解和市场行情考察,最终选择了养牛行业,他把他的想法和父母、妻子说了,他们不但没有反对,还非常支持。

随后孙飞便在板桥镇后屯社区五组建设了规模养殖场480头的肉牛养殖场,占地面积16534.16平方米,总投资750万元;同年登记注册思南县板桥紫竹林养殖场,常年固定雇工10余人,主要从事肉牛养殖和牧草种植。

孙飞正在为肉牛投料.jpg

孙飞正在为肉牛投料。

勤勤恳恳学“牛”技

养牛对孙飞来说,可谓是“门外汉”,孙飞深知,养牛,主要靠技术,技术有了,加上管理得好,就一定能把牛养好。为此,他只有从零做起,每天天不亮,便起床喂牛、洗牛舍、除粪便,深夜还要起来到牛棚转一圈,观察牛的生长和健康状况等,其中的艰辛非一般人所能体会,通过边学习边养殖,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孙飞就掌握了牛犊选择、饲料搭配、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

为有效促进肉牛养殖种养一体循环发展,孙飞还积极探索“以养带种、以种供养”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自家10余亩承包地基础上,流转了100亩种植牧草。同时,依托板桥镇在水淹坝村建设的牧草加工厂,有效推动“牧草种植+肉牛养殖+青贮加工”的养殖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形成,大大降低了肉牛养殖成本,提高了肉牛养殖质量、缩短了出栏时间、提高了附加值,初步实现生态立体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目前孙飞的养殖场肉牛存栏量已达246头,能繁母牛130头,商品牛116头,通过肉牛出栏,每年年收入可达50万元。看见养牛场的效益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孙飞的心里也是乐开了花。

养殖场内饲养场景.jpg

养殖场内饲养场景。

创富带富做“牛”人

在抓牛场经营发展的同时,孙飞始终不忘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的初衷。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大力流转土地和提供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区)种植牧草和玉米,带动新增养殖大户4户,累计新增肉牛600余头,新增牧草种植面积达1200亩,覆盖带动周边7个村(社区)。孙飞在自己学习、探索养好牛的同时,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养牛产业,共同致富,成为名副其实的“牛人”。

“很感谢孙飞,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在家门口就业,以前我们在外务工,虽然工资是要比家乡务工收入高点,但工作很辛苦,各种费用开销也大,家里有点大事小情的,照顾不到。现在好了,工作地不仅离家近,而且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感觉心里很踏实。”板桥社区村民、牛场管理人员感慨地说。

组织养殖人员开展防疫培训.jpg

组织养殖人员开展防疫培训。

“一人致富不算富,乡亲齐富才算富。”下一步,孙飞将继续投身家乡各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肉牛”品牌做大做强,在乡村振兴路上久久为功,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图/文 文天强)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