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因山而名 因水而美

2023年08月04日15:30 |
小字号

唐代诗人孟郊写到“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明代大儒王阳明盛赞“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感叹“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

贵州山的多与美自古就久负盛名。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这里苍山如海、云海茫茫,山之壮丽享誉海内外,自不必多说。但,山的历史文化,鲜为人知。今天,一起来了解这些山的故事,领略巍峨之外的文化魅力。

娄山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娄山关是大娄山山脉主峰,为黔北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

娄山关。

娄山关。

说到娄山关,红色记忆扑面而来。1935年,娄山关第二次战斗发生,二渡赤水后,红军乘虚回师,杀个回马枪,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再攻占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八个团。这次战斗是发挥红军运动战优势所取得的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娄山关。

娄山关。

在红军占领娄山关后,毛泽东同志在娄山关上感慨万分,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描写了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

西风台。

西风台。

如今,这里以娄山关为基础,建设了娄山关风景名胜区,景区由乌江渡、桥雅天池、遵义市及凤凰山、海龙屯、娄山关、天门洞、夜郎镇等8个主要景区、8个独立景点组成。

再到这里,除感受红色文化外,还能欣赏到山水如画的美景。

雷公山

苗语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

雷公山是苗岭山脉主峰,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雷山、榕江、剑河、台江四县之间,面积71万亩。苗语称“方薅别勒”,意思是雷公居住的地方,也因山上夏季雷暴频繁,因此得名。

雷公山自古就以林木幽深著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苗族英雄张秀眉、杨大六率领苗民抗清起义,现存有当年张秀眉点将台遗址。

雷公山。

雷公山。

文化传承,时间在这里似乎停止了。雷公山山下,到处分布着半坡苗寨,如果你走到雷山县大塘镇新桥苗寨,你会看到至今仍保留的唐代头饰、宋代建筑、明清服饰,还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歌舞,以及刺绣、编织等原始的手工工艺。

看仙侠剧的时候,我们常常感叹“天书”的神奇和神秘,但你应该不曾想到,现实生活中也有“天书”,就在雷公山!

据《雷山县志》记载,雷公山主峰北侧雷公坪点将坛处有一青石碑,碑高2米,宽1.5米,厚0.2米,其碑面刻印碑文,文字千百年来无人可识,当地流传有诸葛孔明碑说和秀眉碑说,现残碑收藏在县文物所,存字共28个,成为神秘的雷公山“天书”。

雷公山上还曾有一座王国。在雷公山苗族人相传中,雷公山东北侧海拔1850米的雷公坪曾建有皇城一座,住户上千,名叫“展细雨”王国。至今,在这群峰环抱,宽达400亩的高山坪地上,还常掘出瓦砾、陶具、铁器及屋基等。在方圆百十里的原始森林中或荒岭边、山谷旁,还发现有古坟古墓几百座。清雍乾义军首领张报九,咸同义军首领张秀眉、杨大六也曾以此为根据地,反清抗暴。

梵净山

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

梵净山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572米,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距今约14亿年。

梵净山。

梵净山。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如果身在明朝,想去寺庙烧香许愿,或去攀一座山,那梵净山定是明朝人的首选之地。

梵净山。

梵净山。

明初,梵净山因风光神奇,故佛教在此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也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明初在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梵净山佛教开创于唐,鼎兴在明。明万历所立《敇赐碑》将梵净佛山誉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众名岳之宗”。

贵州铜仁梵净山。

贵州铜仁梵净山。

梵净山自古就被佛家辟为“弥勒道场”,与五台山的“文殊道场”,峨眉山的“普贤道场”,九华山的“地藏道场”,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四大名山共昭日月,齐名天下。

乌蒙山

“乌蒙磅礴走泥丸。”

“乌蒙”系彝族部名,因附近地区古代为乌蒙部所居,所以叫乌蒙山。乌蒙山是滇东高原最大的一列山地,跨越滇黔两省边缘地带,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地带,由3列山地组成:西列山地最高,平均海拔高于2100米,最高峰牯牛山大牯牛寨,海拔4017米;中列山峰一般在2000米以上;东列山地海拔最低,山峰海拔一般低于2000米,最高峰韭菜坪位于贵州境内,海拔2900米。

“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长征在乌蒙山打下了一场重要的战争——乌蒙山回旋战。这场战争是红二、红六军团战略转移中的一次成功战例,给围追堵截之敌人以沉重打击,摆脱了强敌的围攻。

1936年2月至3月,红二、红六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机动作战。1936年3月4日,红二、红六军团到达妈姑、回水塘地区后发现,南进道路被截断,原地停留则有被包围之险,往西又有滇军孙渡纵队堵击。在此危急关头,红二、红六军团决定,进入乌蒙山区,与国民党军追击部队兜圈子,在乌蒙山展开回旋战。

乌蒙山。

乌蒙山。

红军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打乱了他们的作战计划。

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

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

红军在大回旋的运动战中一方面寻找突围战机,一方面主动寻机歼敌,先后进行以则河、得章坝、虎头山等重要战斗,最终取得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的胜利,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

亘古及今,山还是那座山,它经历着万物万事的变化,见证了太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风景和人文历史。或许,它一直在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倾听,而我们对他们做好探索、倾听、保护、传承,就会对每一处风景再增添、记录一份美好。(图/文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