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厚植生态底色 坚持逐绿前行
6月下旬以来,一场覆盖贵州全省范围的“绿色行动”持续开展。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巡河巡林,市、县、乡、村级河长林长陆续参与,途中全程带着问题,要在调研中找出解决方案。
这场声势浩大、注重实效的行动,彰显着贵州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贵州考察调研。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求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出台,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确定了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坐标。
牢记嘱托、抢抓机遇。当前,贵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开展污染防治攻坚 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乌江,贵州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在贵州境内的乌江流域覆盖52个县(市、区),承载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不过,在沿岸群众的记忆中,乌江一度被唤作“污江”。“水是白的,摸着滑腻腻,闻着腥味重。”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的李忠勇记得,那时乌江镇河段上像飘着一层难闻的“奶汤”。
贵州磷矿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磷及磷化工生产基地,省内99个涉磷企业有74个分布在乌江流域。10多年前,伴随着乌江34号泉眼的磷石膏废渣污水渗透涌出,乌江沿岸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废渣污水污染的问题全面暴露出来。
痛下决心。贵州省政府将34号泉眼的污染治理作为“1号工程”,率先在全国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推进污水处理装置安装,改磷石膏“干法堆存”,推动跨行政区域流域内联合执法,出台《贵州省深化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同步拆除流域养殖网箱……“铁腕”治理下,34号泉眼下游再现碧水东流、清波荡漾,整个乌江干流水质全面达到Ⅱ类标准。
乌江俯瞰。人民网 涂敏摄
上游生态好坏,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贵州位于长江、珠江中上游,是“两江”生态屏障。铁腕推动“乌江复清”,体现贵州履行“上游责任”的决心。
把决心换成行动,贵州由水到岸,自岸到城,从城到人。“我们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三可表示,针对水、大气、土壤、固废、环境风险等,贵州逐个展开“攻坚”,坚决守好贵州优良生态环境,全力守护上游生态安全。
生态优美的梵净山。人民网 涂敏摄
水污染防治,对省级以上107个开发区开展污染排查;大气污染防治,按季度下达考核指标;土壤污染防治,完成25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与管控效果评估报告评审;固废污染防治,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环境风险防控,在全国率先开展环境风险防控攻坚战……在一项项务实行动推动下,截至2022年,贵州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1%,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
行动还要转换为常态。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首个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率先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率先在西部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连续3年,贵州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达到优秀等次。
推进生态一体综合治理 夯实全省发展绿色基底
“守着荒山要饭吃”是织金县凤凰山周遭村民不愿提起的一段记忆。曾经,凤凰山属火毁林场区,严重时期水土流失面积达1580.49公顷。“每逢雨季,雨水夹带砂石瓢泼而下。”织金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姜杰回忆,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周边安全,更制约了村民发展。
治理势在必行。2012年,织金县采用“灌+草”措施实施水土流失治理。修建机耕道、会车道、人行梯步、排水沟,进行保土耕作、填土护坡、引进生态茶产业……山绿了、产业兴了。如今,凤凰山林草覆盖率达86.7%,茶园种植面积破万亩,重新焕发新机。
如今的凤凰山翠色欲流、步步皆景。人民网 陈洁泉摄
贵州生态美丽又脆弱。数据显示,贵州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61.92%。作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曾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现实的自然生态条件,使得贵州全省要想像凤凰山一样实现“凤凰涅槃、精彩蝶变”,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突破自然条件限制。
——增绿。“已累计完成营造林5560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69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4400余万亩。”贵州省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孙福强表示。贵州先后出台《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推动“扩绿”。如今,贵州省林业局印发《关于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的指导意见》,从省级层面推进树种结构调整,推动林业草原资源培育从“面积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治石。面对石山多、土山少,土地瘠薄破碎的喀斯特地貌,贵州推进科技治理。贵州师范大学熊康宁团队在花江大峡谷设立喀斯特治理示范区,构建起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9种模式与衍生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区的植被覆盖度年年攀升。该模式为同类环境石漠化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治理模式和示范样板。
——保土。贵州成立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包含水利、发改、财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委员单位,明确各委员单位职责。连续5年开展省对市、市对县的目标责任考核,压紧压实各级政府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贵州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春表示,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从2011年的5.5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2年的4.57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状况持续好转。
贵州每年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人民网 龙章榆摄
今年2月,贵州省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用7个方面、21条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
给生态留地,为发展奠基。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森林覆盖率从47%上升到62.81%,林地面积从1.32亿亩增加到1.69亿亩,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64%。全省石漠化面积从2005年的3.76万平方公里减少至2022年的约1.5万平方公里,成为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绿色基底。
统筹发展绿色转型 将“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
乌江取缔网箱、完成退捕后,黔西市乌江支流六冲河渔民尤容文曾一度感到迷茫:“和水打了半辈子交道,突然上岸了还不知道能做什么?”
保护生态,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注重发展,生态又可能遭到破坏。尤容文对生态和发展这一“矛盾”的困惑,是整个贵州着力破解的问题。
破题,在于转变思路。乌江治理后,六冲河重见清澈。“不卖鱼,卖风景!”冷静下来的尤容文迅速转换思路,瞄准乡村旅游,做起游船观光生意。水越来越清、岸越来越绿、游客越来越多,很快,他的游船生意爆火,一家子一口气考了8张游船驾照。“路走对了,生态饭碗端稳了,闲暇之余,我们义务当起护河员!”他说。
乌江支流六冲河湖面清澈、景色优美。人民网 陈洁泉摄
生态产业化。贵州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特色农业等业态,打通生态环境与经济价值转化的通道。创新发展“森林康养”,2021年全省森林旅游康养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965.72亿元;加快推进“林下生金”,2022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2960万亩;有效统筹“山绿民富”,2022年贵州茶园面积排名全国前列,茶叶年产值达606.2亿元。据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发布的《贵州省2022年经济运行情况》数据:2022年,贵州全年林业比上年增长3.9%,渔业总产值增长6.5%;全年茶叶产量比上年增长8.4%,园林水果产量增长7.9%。全省绿色产业动能强劲。
产业生态化。位于铜仁市大龙经开区的贵州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制造过程中梳理生产线碳排放源,加强技术低碳改造和工序减排优化;贵阳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瞄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发力打造“绿色工厂”;落地贵安新区的三大运营商和华为等多个大中型数据中心平均能源效率指标在1.4以下,平均能耗达国际先进水平……贵州以生态优先理念,对区域内各产业系统进行统筹优化,全力提升产业“含绿值”。
2022年,贵州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目前,贵州在全省全力推进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节能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推进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等在内的绿色经济体系建设,让优良的生态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贵州长顺县永增村,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网 涂敏摄
7月8日—9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行,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国际交流合作”等4个板块,开展17个主题讨论。贵州省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论坛立足贵州、放眼全国、面向世界,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经验”、发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声音”,系列成果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持续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