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四好农村路”在绿水青山间架起乡村振兴的桥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农村公路风光。
农村要发展,交通必先行。在撕掉贫困标签、书写发展奇迹的过程中,贵州交通运输部门充分发挥先行官作用,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与交通强国建设同步谋划、一体推进,打出了一套交通运输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组合拳,打通农村发展“最后一公里”。
如今,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贵州凭借“十三五”时期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惠及近4万个村寨1200万农村人口,新增4130个建制村通客运,广大农民正享受着“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便利,一条条农村公路把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扶贫开发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农村活力,新村、新貌、新气象,极大地拉动了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货畅其流 推动“黔货出山”
贵州农村,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这透露出贵州发展的无奈。
仿佛在不经意间,贵州的广大农村变样了:一条条犹如毛细血管的农村公路延伸到千家万户,开启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一条条小康路,勾勒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现在出门都是水泥路,寨上小车也越来越多,走亲访友、赶集、务工都方便,生活越来越好了!”黔东南州从江县加勉乡南烧村的村民吴老代坐在家门口,望着眼前平整干净的公路感慨万千。
遵义播州区美丽农村公路修到百姓家门口。
就在几年前,加勉这个深藏于月亮山深处的乡村仍是一片贫瘠模样:乡里只有一条两三百米长的水泥路作为主干道,与外界连接只有两条毛路,到县城车程3个多小时,还时常因下雨滑坡阻断通行……这个乡,是贵州数得出的极贫乡之一。
2016年9月,贵州省交通运输系统定点帮扶加勉乡的工作开始了。改变,就从修路开始!不到两年时间,连通外部的一条二级路、一条三级路全线贯通,加勉乡内部14条通村公路、23条“组组通”公路和17条产业路交错纵横,不少村民还在项目工地上学会了手艺,有的还当起了工头。香猪、鸡、鸭养起来了,一辆辆货车运往全国各地;辣椒、蜂蜜做起来了,火红和甜蜜就是现在生活的写照!
这样因路而生的幸福场景,在贵州还有很多。又是一个丰收年,黔东南州剑河县革东镇光条村茯苓种植基地里,村主任欧明光看着去年种植的茯苓大丰收,高兴地说,今年,光条村茯苓产业达到500余亩规模,覆盖20余户村民,平均每户实现年增收五六万元。
欧明光是光条村钩藤种植能手,种植了80亩钩藤,每年有6万余元纯收益。他一直想带着村民通过发展产业一起致富。“村里产业发展曾被1.5公里的‘断崖路’影响,虽然只有1.5公里,但是只能靠人力把种植的农作物抬出去,收购的车子进不来。”欧明光说。
2017年,贵州省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正式启动。经过努力,光条村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光条村不仅通上了水泥路,而且产业路更是纵横交错。村民在田间地头使用机械劳作;客运车、小轿车、农用车、摩托车在公路上穿梭,肩挑马驮大件物资进出已成为历史。
今年年初,佛山市高明区田小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施秉县达成合作意向,在本年度内采购施秉县3000万元的农特产品。路网畅通,为“黔货出山”快捷运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进一步推动了施秉优质特色农产品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产销对接。
于是,去年6月8日,黔东南州优质农特产品走进佛山市高明区发车仪式在施秉县桃子湾工业园区举行。本次发往佛山市高明区的优质农产品共16吨,价值20多万元。主要有大米、茶叶、天麻、粽子、咸鸭蛋等。
乡村路畅 鼓起群众腰包
建设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行车徜徉在黔东南州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一条条纵横交错、风景如画的农村公路映入眼帘,伴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的绿树野花,将沿线的自然生态、美丽田园、产业基地串联起来,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仁怀市长岗镇井坝村村民舒存鹏小心翼翼地将蜂箱搬到车上,沿着新修的乡村公路前往繁花深处。
威宁县组组通硬化路修到地里头,群众种菜致富忙。
“以前村里石头路,凹凸不平,根本不敢搬动蜂箱,怕惊动了里面的土蜂。”舒存鹏说,现在道路平整了,车辆行驶很平稳,他尝试用“游牧”的方式来放养蜜蜂,不仅增加了蜂蜜产量,还提升了产品质量,为他带来了每年50万元的收入。
路通了,出行方便了,致富有望了,昔日闭塞的村庄如今活力无限、生机盎然……曾经,一条烂泥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不仅是限制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吕家河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对于在外务工多年的村民夏勇来说,也成了他回乡创业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
2016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夏勇回乡创业,承包了300亩土地种植烤烟。让夏勇没想到的是,由于村里道路交通不便,种植的烤烟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仅仅两年时间,就亏损了50余万元。2017年8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计划通过3年,实现全省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真正意义上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好政策点燃了夏勇干事创业的激情。听说政府要修路,夏勇鼓起勇气在之前烤烟基础上加种高峰竹柳160亩。
2018年,吕家河村新建10.593公里通组公路。路通了,一车车的高峰竹柳和烤烟通过农村公路运往县城。当年,夏勇就挣了30万元。
一条条铺展开来的通组路,承载了广大农村乡村振兴的希望,唤起了村民回乡发展的信心。一年来,吕家河村已陆续有百余名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
“村里的路好了,景也美了,创业有劲了,我再也不出去打工了。”看着漫山的高峰竹柳和地里的烤烟,夏勇的脸上乐开了花。
快行时代 促进经济循环
曾经,黔东南州岑巩县客楼镇交通不便,毛坯山路十八弯,被当地人誉为“高原屋脊”和“凉乡”。恶劣的地理条件阻碍客楼镇发展步伐。
随着交通不断完善,如今,客楼镇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纵横交错。当地繁茂的植被和凉爽的气候反而成了客户致富的“最大法宝”。
织金县以那镇五星村路通村子渐渐热闹起来。
近年来,客楼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太子参、烤烟等产业,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并依托下寨村荷花产业基地、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高山云雾茶、红豆山庄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农文旅一体化”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打造集康疗养生、休闲度假和避暑旅居的旅游目的地。
“交通便利后,全年都有游客来‘打卡’、摄影、拍抖音。”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茶叶种植大户成军说,没想到自己的茶园成了旅游景点。
今天的贵州,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快行时代”让交通成为过去五年贵州老百姓获得感最多的行业之一。
位于贵阳市清镇市红枫湖镇的右二村,2016年就进行了艺术装饰,村落外墙是以红黄蓝为主色的蒙德里安元素,映衬在湖光山色之间格外出彩,村落不远处3000亩樱花开放时,右二村成为游客们定格春天的打卡胜地。但因村组路并未完善,这座水清景美的村庄曾藏在深处无人问津,湖边的右二组138户居民住着漂亮的房子,但不知这装饰有何意义。
“清镇市去年投入300余万元,结合红枫湖周边自然景观及产业等,积极打造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52.39公里,串联起右二等7个村寨的旅游小环线就包含其中。”清镇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交通 全域旅游”模式,将“四好农村路”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成为当地发展新动能。通过各社交APP搜索右二村,一篇篇旅游攻略呈现眼前,有人推荐去露营,有人推荐去骑行,有人在村里拍婚纱照,也有人选择附近的农家乐住上两日,旅游业成为时下最火的产业。
长顺县广顺镇四寨村少数民族群众穿着节日盛装走在“四好农村路”上。
“今年我们这儿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大火了一阵,特别是赶上三四月樱花季,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名游客来拍照打卡。”右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常友介绍,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无论是樱花园林还是百余米的网红桥上,游客络绎不绝。“这下我们知道这些漂亮墙画的作用啦!”当地居民喜上眉梢。
俯瞰贵州农村广袤大地,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一幅波澜壮阔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完善,不仅有高速公路带来的大道通衢八面来风,更有让群众触手可及、收获满满幸福感的农村公路,架起乡村振兴的桥梁——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公路不仅是群众出行的通达之路,更是通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凭借交通走廊高效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活力四射,为贵州乡村振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条件。(文/图 商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