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小牛超市”构建肉牛产销新格局
近年来,镇远县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引导全县肉牛养殖户抱团发展,探索创办集采购、运输、养殖、诊疗、销售为一体的“小牛超市”产业模式,着力解决买牛难、买牛贵、品种差等难题,构建肉牛产业产销一体化格局。
一、统筹“三方”,建设好“小牛超市”。一是县政府统抓。明确肉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成立县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肉牛全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发挥镇远县高铁、铁路、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由政府统一规划,支持合作社建立完善“小牛超市”圈舍、青贮窖、水电、环保等设施,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牛超市”。“小牛超市”于2021年12月成立,占地28亩,圈舍6000平方米,可存栏饲养肉牛犊600余头。二是合作社主抓。贵州众兴肉牛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取“专业化合作、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融合化发展”模式创办“小牛超市”,开展牛犊引进、隔离中转、养殖、售卖等业务,“小牛超市”每年可为农户和合作社成员提供4000头良种犊牛和繁殖母牛。三是党支部协抓。以“院坝会”“火坑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推广“超市+农户”合作方式,鼓励农户从“小牛超市”购买品种优质的小牛养殖,解决传统养牛模式技术弱、效益低、见效慢等问题。“小牛超市”已为400余户农户提供3100头优质牛犊,户均养牛纯收入达28000元,实现农户增收和“小牛超市”双赢发展。
二、严把“三关”,规范好“小牛超市”。一是严把质量关。由合作社聘请6名养殖经验丰富人员组成“小牛超市”进货团队,负责牛犊采购、运转、隔离等工作,全程把控肉牛品种质量。二是严把价格关。“小牛超市”采取市场比价、多品择优、多家比选的方式集中采购,有效提升议价能力。建立牛犊档案管理制度,对每头牛进行建档管理,详细列清采购价、运输费、草料费等,每头牛都有一张清晰、透明的价格表,明码标价。三是严把检疫关。引进牛犊首先在东北中转调理饲养场进行疫苗接种和隔离观察饲养30天,经专业机构检测,获得合格证明的小牛才运输至镇远“小牛超市”,进行落地检疫和应激处理后,再调理15天,体况正常的小牛方可销售给养殖农户。“小牛超市”自开办以来,未发生引进肉牛因病或因运输应激死亡情况。
三、统一“三标”,管理好“小牛超市”。一是统一生产标准。“小牛超市”按照引种统一、生产统一、质量统一、技术统一、保险统一、防控统一、监管统一、销售统一“八统一”的原则进行管理,推动全县肉牛标准化养殖。二是统一服务标准。“小牛超市”对购牛农户实行“终身”负责制,统一对进入中转场的肉牛购买保期1年、保额8000元的养殖保险,技术服务保障团队为购牛农户提供为期1年的免费疫病诊疗、饲养技术指导等售后服务。2022年累计走访购牛农户1300余家次,解决问题1200余个,平均每头牛节约成本200元。三是统一技术标准。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小牛超市”技术服务保障团队和养牛大户技术人员,制定《肉牛养殖技术指导手册》并免费印发给农户。抽调县、乡农技人员组建服务团队,纾解养殖技术难题。已发放《手册》400余份,培训购牛农户400余人,“小牛超市”售出肉牛病死率为0。
四、强化“三措”,保障好“小牛超市”。一是建立保底回收机制。针对群众销售渠道单一、销售单价过低等情况,“小牛超市”建立肉牛回购机制,农户将育肥牛饲养到650—800公斤后,由“小牛超市”派出收购员,以高于当地市场价格0.4元/公斤优先回购,保障农户基本利益。2022年共回收肉牛1860头,平均每头肉牛收入超25000元。二是健全品牌引领机制。引导“小牛超市”与县内食品加工企业联合研发镇远特色牛肉美食,开发加工牛肉旅游“伴手礼”,不断增加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接二连三”。目前,“小牛超市”已打造或合作参与牛肉特色餐饮门店30余家,年销售额约1亿元,创有“黔山一牛”牛肉特色餐饮品牌和“黔睿”牛肉系列休闲食品品牌等。三是用活东西协作机制。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销往省外特别是粤港澳地区的市场主体进行一次性补贴,“小牛超市”先后与深圳市源丰鲜肉有限公司等大湾区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以高出镇远县市场价格2元/公斤进行销售。2022年以来,已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6家企业通过“小牛超市”外销肉牛2840余头、销售金额8100余万元。(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官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