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遵义:“四在农家”再升级  “四兴乡村”绘新篇

2023年03月29日16:50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2001年以来,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在遵义市深入开展,成为贵州山区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2022年,遵义市丰富拓展“四在农家”内涵,探索开展“四兴乡村”示范创建,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打造283个示范点,覆盖全市所有镇(乡),形成能借鉴、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品牌。

桐梓县官仓镇美丽乡村。人民网 涂敏摄

桐梓县官仓镇美丽乡村。人民网 涂敏摄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兴村更富裕

在“富在农家增收入”基础上,遵义市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推动每村重点培育发展1—2个基础实、竞争优势强、比较效益好的特色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辣椒是播州区传统主导产业之一,在播州区三岔镇高山村,以“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散户”的形式,这里的辣椒产业正向科技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这里的辣椒种植大户如今采用机械化辣椒育苗播种,相比原来的人工模式效率提升了约10倍。

在发展辣椒的同时,村里还发展种植了猕猴桃、蔬菜、高粱、食用菌等产业。特别是猕猴桃种植通过“产业课堂+田间基地+专家团队+示范农户+龙头公司”的产业联动培训模式,优化了品种结构,拓展了商品花粉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黄金果”。

距桐梓县城22公里的大河镇七二社区,辖区内72道拐等特有风景,交通便利、气候凉爽的条件,让社区以“乡村旅游+”带动当地蔬菜、畜牧、运输等产业的同步发展。村民种的瓜果蔬菜、养的土鸡土鸭在家门口就卖了,村里每年乡村旅游的收入在1500 万元左右,有的村民仅凭乡村旅游一年就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现在七二社区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点,正在规划覆盖整个社区的旅游线路,进一步增加群众的收入。

桐梓县七二弯。杨茂华摄

桐梓县七二弯。杨茂华摄

以特色产业为核心,遵义各地正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商贸,农户能够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

在正安,吉他已成为这里的一张闪亮“名片”,全世界每七把吉他就有一把产自这里,成为知名的“吉他之都”。百余家吉他及其配套产业汇聚于此,年产值达60亿元的吉他及其配套产业带动了1.5万余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如今,正安推动从吉他制造向着吉他工业、吉他文化和吉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产业集群辐射到正安大小乡村,为当地奏响新的产业富民曲。

发掘传统倡导新风  文化兴村更自信

在“学在农家长智慧”基础上,遵义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方文化,以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农趣农味文化体育活动推动乡风文明,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有着颇具特色的红苗文化,当地少数民族的踩山节、火星节,传统的祭祀大典、苗族传统服饰表演以及苗家绝技展示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土河村发挥少数民族多才多艺的特长,实行“文艺+宣讲”模式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将政策内容融入到歌声里、舞蹈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余庆县子营街道梓桐社区余味书屋,通过社区农家书屋和县图书馆分馆融合运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打造融阅读、休闲、交流、创意、体验为一体的休闲书屋。书屋定期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居民在这里分享读书心得,带动更多人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来,激发了群众的读书热情,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之一。

在文明村镇创建的过程中,遵义市扎实开展“推进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专项行动,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文明卫生户等创建评选活动,遏制滥办酒席、低俗婚闹、高价彩礼、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低俗陋习。

汇川区泗渡镇松杉村持续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农家”“文明家庭”“好儿媳”“好婆婆”等文明创建评选活动,评选出的百余户文明家庭,学习榜样,争创最美成为了村民们竞相追赶的潮流。

道真自治县棕坪乡苍蒲溪村以往“满月”酒、“搬家”酒等办酒借口琳琅满目,各种矛盾纠纷积压积累。村委大力推进“村事民办”工作法,把推进移风易俗、制止大操大办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对涉及切身利益的事进行协商共议,形成村事民议、村事民管、村事民督、村事民评的多层次共商共治共理格局,曝光反面案例、树立正面典型,全村社会风气向善向上、持续好转。

目前全市实现所有行政村“村规民约”修订和“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时不过三”等行为在各个乡村日渐成风。

引才 聚才 育才   人才兴村更乐业

在“乐在农家爽精神”基础上,遵义市不断优化农村创业环境,通过培养“乡土人才”、引进“特需人才”、回流“主体人才”等方式,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乐于奋斗、乐于奉献,实现人生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全市通过选拔培养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在中等职业院校中遴选、培养乡村振兴后备力量,选派26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和953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972名驻村第一书记、2010名驻村干部、411名选调生到村开展工作。

湄潭县抄乐镇河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玉就是其中一员。通过层层选拔的她,成为乡村振兴市级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带领河坪村的乡亲们积极发展产业,引进发展的马桑菌林下种植,生猪、肉牛养殖,帮助实现本地就业增收。

2022年,遵义市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帮助所驻村联系协调获得社会捐赠2500余万元,引进各类社会资金4亿元,发展项目超过1100个,解决就业5.6万人。

绥阳县青杠塘镇野茶村,在外经营药材的村民赵伟返乡创办梅花鹿养殖场,如今成了绥阳县梅花鹿养殖能手,还带动7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遵义市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吸引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回到家乡,各尽其才。

绿色发展 宜居宜业  生态兴村更美丽

在“美在农家展新貌”基础上,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遵义市全面推广乡村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积极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创建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寨,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桐梓“清凉九坝、养身天堂”。桐梓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桐梓“清凉九坝、养身天堂”。桐梓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到了收获稻米的时节,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在通过专业的收割团队机械化收割的同时,还通过与外地收购商合作等形式实现秸秆综合利用。这些秸秆有的送往仁怀、习水等各大酒企,用于封坛或发酵所用,有的还田用作饲料、基料,在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助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以前的简易茅厕改为清洁卫生厕所,清洁卫生的水冲式厕所取代了旱厕;四处横流的污水被专门的污水处理站收集……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为契机,率先在两个村民组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站,村民的生活污水、家庭养殖废水等得到有效处理,处理好的干净水还可以灌溉农田,村居环境焕然一新。

2022年,遵义市新(改)建农村户厕23312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持续保持100%,基本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陈贵仲、石影)

(责编:敖嘉钰(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