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系列报道
贵州民族大学陈梅:最美科技工作者 更愿做民族文化传承者和传播人

5月20日,2022年贵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公示完毕,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民间美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陈梅榜上有名。从事高校美育21年,辛勤耕耘、孜孜不倦,探索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文化扶贫,探索出“精准扶贫”+“技能扶贫”非遗扶贫新模式;坚持潜心科研,开创“传统非遗工艺+多元素文化符号+创新美学设计”品牌。 作为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陈梅说:“作为民族高校一线工作者,理应做好民族文化的教育者,更愿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人。”
“文化传承+设计创新” 打造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怀着对民族文化的向往,2001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陈梅来到贵州民族大学任教。这一教,便是21年。“长期以来,我们以贵州各民族地区、各民族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以传承民族文化、培训工艺技能为培养目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看到,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难以融入现代生活,学生毕业就业面窄,学生对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能力亟待提升。”陈梅说,“在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指导下,我们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建设了贵州省首个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基地。”
“在植根贵州民族文化,坚守本土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创新设计类课程。”立足贵州本土优秀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资源,陈梅带着她的团队,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将贵州少数民族丰富的工艺种类如染、织、绣、漆、制陶、银饰等融入课堂,把课题项目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基于不同工艺文化的创新设计,推进教学、科研、市场的深度结合,逐步形成了“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为两翼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突出民族性、地域性、实践性。”陈梅告诉笔者,学生的课程以民间工艺为基础,民间美术元素的现代应用和创新设计类课程占多数;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大师与教师合作,传承人和工艺大师进行技术上的指导,专业教师进行创新上的指导。
成果是喜人的,“文化传承+设计创新”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为贵州省培养了一批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2020年获国务院评为“全国企业扶贫50佳”的“王的手创”品牌创始人饶勇;回乡创业“专注民族原创产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获国务院颁发“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的王建明;获得“中国纺织非遗苗绣推广大使”荣誉称号的苗绣市级传承人彭艺等。“文化传承+设计创新”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也相继获得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三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贵州省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2018年,陈梅所负责的产品设计专业获省级一流建设专业。
陈梅专注创作留影。
“技能扶贫+精准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我是小小陶艺传承人”,2021年11月,陈梅带领着她的团队到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中心完小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乡村美育活动,四期活动共吸引177位同学参与,创作了200多件陶艺作品。黔陶是贵阳市市级非遗项目。陈梅与团队带着孩子们参观黔陶龙窑遗址、黔陶陶瓷传承基地,并教授他们陶艺创作。“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黔陶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种子,以乡村美育助力乡村振兴。”陈梅说。
将“精准扶贫”与“技能扶贫”有机融合,探索非遗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新模式,这是陈梅与她的团队近年来致力去做的事情。
“在全国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贵州是主战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的贵州,一边是亟待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技艺,一边是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如何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同频共振?”针对这一痛点,作为贵州民族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负责人的陈梅苦苦思索后,果敢迈出创新探索的步伐。
秉承“传承非遗技艺、传播工匠精神、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公益理念,近4年来,陈梅和她的团队连续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刺绣技艺及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等8项国家级非遗研修培训任务,涉及剪纸、蜡染、扎染、土陶、民族服饰等非遗门类,培训非遗传承人350余名,培养了张薇薇、杨胜娇、韦波(全国人大代表)等众多非遗产业带头人。
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残障人士更需要帮扶和助力。 2019年,陈梅组织贵州民族大学民间美术系师生,为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0名残障学生进行了为期30天的刺绣技艺培训。“这种立足本土优势产业的技能培训,实现了精准扶贫和技能扶贫的有机融合。”陈梅说,“一方面解决了产业对技能工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培养残疾人拥有一技之长,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自立就业的问题。”
“我是小小陶艺传承人”活动留影。
“传统工艺+创新美学” 赋能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2021年12月,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传来喜讯:陈梅与团队完成的“匠·生万物”贵州高校师生非遗文创品牌”项目获初创型团队组冠军;陈梅与学生共同创作的“匠·生万物”品牌作品《廻》获“助力贵州苗绣+产业公益奖”第一名。这让陈梅兴奋不已。
“匠·生万物”品牌获奖作品——苗绣软装设计《廻》。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族工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陈梅告诉笔者,“匠·生万物”品牌品牌汇集了非遗文创产品、手工技艺体验等业态,依聚焦贵州多彩民族文化,以贵州“匠人·匠心·匠物”为核心,彰显贵州民族文化特色与传承。“项目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在‘延承’与‘革新’的语境下,探索传统手工非遗技艺的活化之路。团队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通过设计有文化、有内涵、有贵州特色的产品,提升贵州非遗手工艺的产品竞争力,打通高校、设计师、企业、传承人群之间的壁垒,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贵州手工艺产业转型升级。”陈梅说。“目前我们拥有非遗学员500余人,并已与20多家非遗工坊、1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未来我们将努力打造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闭环,搭建一个有设计、有产品、有生产、有市场的非遗发展新体系,带动更多非遗传承人就业,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匠·生万物”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扎根贵州21年,陈梅始终坚持行走在田野,记录和研究贵州民族非遗手工艺。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贵州省第一个工艺类人才培养项目)和贵州省“多彩贵州文化工艺品研发”系列项目之“贵州牙舟陶旅游工艺品创意研发与产品孵化”、“织金砂陶与贵州非遗工艺结合的创新设计”;“惠明·智慧锦绣·贵州妇女特色手工创新研发基地”;“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非遗进校园”、“毕节非遗数字化记录”“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13个省部级项目。
织金砂陶茶具系列作品。
为了与时俱进传承、发展、宣传本土非遗工艺,以创新化设计赋予民族文化产品新时代活力,陈梅以“传统非遗工艺+多元素文化符号+创新美学设计”为理念,先后研发陶瓷、刺绣、蜡染等多个系列作品,获得外观专利24个,并投入贵州文旅市场。其中,贵州印象餐具系列作品获得中国(贵州)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市场潜力奖、贵州省十佳文创开发案例产品设计;织金砂陶茶具系列作品获得贵州省高校师生文创大赛金奖、最佳贡献奖。在今年 5月刚刚公布的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名单中,陈梅的织金砂陶茶具系列作品获民间工艺类三等奖。(文/葛梦菲 图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