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地方网群>>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时政要闻

黔西市大关镇:“数字乡村”开启基层治理新模式

2022年04月28日17:02 |
小字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已成为新形势下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关镇着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利用创建“雪亮工程”、“智慧门牌”、“云喇叭”等载体,不断探索数字化、信息化的运用,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之路,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打造“智慧门牌”,实现村务村情“一码知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探索群众能够便于参与的监督平台,能充分发挥全民监督的强大合力。在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村情发布会等传统公开形式的基础上,大关镇创新推出“智慧门牌”,每个村居生成一个二维码,并将二维码张贴在每家每户的的门牌上,群众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查看村级“三务”公开和小微权力清单,了解本村低保金、养老保险、救助资金及各项惠民政策,以及向纪检部门反映相关问题情况。自“智慧门牌”上线以来,共收到群众建议和意见2000余条,帮助解答咨询500余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00余起,群众反映各项民生问题86件,发现问题线索26条,立案5件、党纪政务处分5人。“智慧门牌”,让权力因大数据褪去了神秘“面纱”,尽显于“阳光”之下。

——推行“数据服务”,实现文明实践“数据跑路”。为有效解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关镇紧扣“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路”这一目标,探索“大数据+文明实践”模式,搭建新时代智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建立群众“点单”、政府“派单”、志愿者“送餐”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并组建了惠民政策、法律援助、应急救援、教育助学、医疗健康等10支志愿服务队,登记录入志愿者538名。当群众有需要服务的事项时,通过扫描家门口二维码或关注“平安大关”微信公众号即可进入志愿服务平台,根据自身需要在家便可发起“点单”预约服务,镇实践中心接到留言后,根据待办事项类型安排相关部门、指派相关人员、准备相关材料等进行“配餐”,志愿者上门开展服务完成“送餐”,实现群众不出门便可办理所需事务。自推行“大数据+智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以来,已收到群众点单400余次,指派志愿者651人次,为群众办理处理各类事项300余件。“大数据+智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线上和线下无缝连接,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提升了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用好“天眼监控”,实现治安环境“一眼可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云监控”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更好的发挥乡村基层全天候数字智能监控平台的优势,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大关镇利用高清摄像头织密监管网络,在辖区内安装了29个“天网工程”高清摄像探头、108个“雪亮工程”摄像头,同时中国电信黔西分公司在大关镇丘林村搭建的“数字乡村”平台安装摄像头,覆盖大关镇丘林村主干道路和村办公阵地和大部分农户。村级信息指挥中心在“云端”对全村重点村民组、重要路段进行日常巡查,调度掌握各村民小组的环境卫生、道路交通安全等情况,发现脏乱差、交通堵塞等现象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立即进行处置;同时安装有摄像头的农户,打开手机的智能摄像头,就能看见家里老人和孩子的情况,还可以与家人实时通话。自大关镇“雪亮工程”启用以来,通过视频监控针对环境卫生、道路交通通报80余次,监督整改130余次,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车辆畅安通行,为乡风文明、振兴乡村提供了坚强的助力。

——播响“云上喇叭”,实现惠民声音“传进千家”。广播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是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关镇充分利用云广播系统,借鉴“校园广播”模式,先后在全镇范围内安装了9台小功率FM广播发射器,配套安装98个无线接收器和安装了300余个“村村响”喇叭,广播声音覆盖全镇各个角落,通过广播宣传疫情防控、防电信诈骗、扫黑除恶等政策,将党的政策送进农家,群众通过收听学习,让党的声音入耳、入脑、入心。截至目前,已播送惠民政策讲解音频达2300余小时,真正打通了联系广大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崔灿)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