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卫体

龙里:医疗服务均质化群众看病不再难

2022年04月18日15:59 |
小字号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医疗保障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推进,乡镇医疗机构承担起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首诊接诊任务。为此,龙里县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医疗服务均质化,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康复回乡镇”的医改目标。

家门口看病 减轻医疗负担

“我前几天早上在卫生院看病,当天中午就直接住进了县医院病房,还联系上了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号,通过这几天专家的诊疗,晚上睡觉也不咳了,胸口也不闷了,我和家里人都放心了,在村里看的病,得到了专家及时的治疗,比较好……”何开莲是龙里县龙山镇草原社区村民,几天前因反复胸闷,呼吸急促,咳嗽频发等症状,在草原卫生院通过AI问诊后一键拨通龙里县人民医院呼吸科获得医生诊疗,经绿色通道将患者转到上级医院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当天下午进行了一系列的详细检查,确诊患有慢阻肺、脑梗塞、高血压等多发性病症,通过远程会诊连线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得到了省医专家的精准诊疗。通过5天的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好转准备出院。

村医为村民进行“基层首诊”。

“以前到县城去看病,让她一个人去又不放心,陪着去看病,交通、吃住、误工等费用算下来,看个病随便也要花个600元左右。现在直接节省了看病花销,时间提高了不说,看病的质量还得到了保障,以后在村里看病既方便也可靠嘛”。何开莲的侄子为这次看病算了一笔账。

这样的实例在龙里县已形成常态,不仅大大减轻了基层群众的看病负担,又提升了群众对基层首诊的信任度,实现了家门口就能联系上专家号。这得益于远程医疗协作系统。不仅如此,远程医疗协作系统还可以一键拨通远程门诊、远程急救指导、远程查房、远程案例解析、远程业务培训、远程手术示教等远程协作。

“其实,每一次拨通都是临床实践的一次学习,这样的价值远大于任何一次理论学习,我们也是通过‘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以此提升村医的综合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省、州、县同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也就是我们要实现的均质化医疗服务”,龙里县医共体总院执行院长邓威说道。

2015年开始,以贵州首届数博会为契机,龙里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数字化医疗探索,通过技术与机制的协同创新,通过专有硬件+区块链技术在全国率先破解省、州、县、镇、村五级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互信互认的历史难题,建立了省、州、县、镇、村五级远程医疗协作系统。

基层医患放心诊疗 打造高效的诊疗服务

“病患男性,54岁,近日多发咳嗽有痰,头昏头疼症状,告知有糖尿病史……”

“先测量下血糖,了解下血糖情况。最近有没有受凉啊?咳嗽、咳痰及头昏、头疼症状有多久了?”在龙里县龙山镇团结村卫生室,村医陈莉通过一系列AI问诊智能分析后,拨通了龙里县人民医院内科获得医生指导,为病患进行诊疗。

龙山镇团结村村医陈莉在卫生室一键拨通县医院进行诊疗指导。

在龙里,基层群众在村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系统,连线县级医生、病历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持续监测并主动提示复诊,不仅问诊精准度得到保障,也让首诊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禹大爷,王大爷、陈大爷,快点过来,我给你们量血压,看看最近情况如何……”根据系统提示,龙里县龙山镇团结村陈莉跟往常一样,背着医药箱来到田间地头,开始忙碌的随访工作。

眼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团结村又以留守老人居多,很多村民都没有时间也不愿主动到村卫生室复诊,所以随访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龙山镇团结村村医陈莉到田间地头对慢性病村民进行随访。

“我家里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一个人在家又要种地、又要养牛,陈医生很亲切,对我们很好,经常来看我们,测完血压之后,耐心给我讲要注意饮食,还给我药吃,医疗保险报下来我就花了1.6元,家里人也不用担心我,我现在高血压好久都没犯了”。说完,随访村民禹启昌在田坎边坐下,陈莉开始为其测量血压,附近劳作的村民也随之跟着过来。

陈莉的随访工作,经常在田间地头完成,还能同时约上几个慢性病患者一起看了,既节省了村民的看病时间,又能按时对村民的慢性病进行动态监测。

慢性病村民在田间地头排队进行随访。

据统计,截至目前,龙里县共筛查出高血压16219人,糖尿病3115人,县内就诊率高达96.48%,镇、村两级急诊占比达54.82%。

在龙里县医疗改革之下,村医陈莉现在的基本工资是2700元,每随访一名慢性病患者,就有15元的公卫补贴,并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一个月下来也能拿到6000元左右的收入。像陈莉这样的村医在龙里都能普遍拿到这样的收入。

“我是一名村医,也是一名党员,给村民看病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我们的医术,我们也怕给他们看病,现在有了远程医疗协作系统,我们身后就是一群县级的专家队伍,实践机会多了,不仅是他们,我们的信心也足了。”在随诊的乡间小道上,陈莉信心满满的说道。(图/文 袁苏梅)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