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黔山时评

择优打造县域富民产业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2022年03月13日15:32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全党全社会工作重中之重。国家已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核心目标。今年国发2号文件《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贵州战略定位之一,是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来打造。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五大振兴中产业的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渠道。在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纯农业产业所占比例的下降已是客观规律,农民收入增长已经不能完全依赖于农业生产,这就要换个思维跳出农业来抓农业。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新国发2号文件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工业化中提出,要支持贵州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力度,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实际意义非常明了,要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证农民就业稳定安定,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实践中无外乎两条屡试不爽的途径,农村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而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增收,关键点就在于发展高质量的县域富民产业。

基于此,贵州县域富民兴村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必须依托于本省农业特色资源和乡村资源优势而择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就要突出抓好产业和就业,既是短板和弱项,也是发展重点和突破口,而就业容量大增值潜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不失为贵州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重要选项,也是贵州农村非农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就加工品增值空间来说,也是潜力巨大的,以马铃薯为例,自2015年国家实施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以来,国内已开发销售6大系列、260多种马铃薯主食农产品加工产品,年产马铃薯主食产品170多万吨,增值效益显著。农产品加工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衔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能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简而言之,贵州农产品加工业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正当其时。

优势之一,贵州“黄金十年”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2011年以来,贵州省连续10年经济增速保持全国前三。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全国第26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20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第31位上升到第25位;“十三五”期间全省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全国排名提升至第14位,比2015年跃升3位,全国排名实现后发赶超、增比进位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省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14%左右,稳居全国中等农业省份。

优势之二,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显现。全省12大特色产业集群效益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2020年我省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达到67%,茶叶、辣椒、李子、蓝莓、刺梨等种植面积已做到全国第一,猕猴桃、薏仁、太子参、百香果等进入全国前三,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全省农业基地建设初步实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的支持贵州建设产地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大型商超在贵州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动“黔货出山”,提供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农产品的初深精加工正当其时,会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优势之三,新机遇与政策优势叠加,也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持续注入不竭动力。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等国家战略实施,有利于我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拓宽投资来源,增进产业互补,促进消费流通,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扩大消费内循环,坚持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继续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政策支持。

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应从五个方面着力:

多措并举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边界,逐步建立市场导向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在保护产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同时,要加快梳理现有产业扶持政策,调整扶持方向和重点。以市场化方式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分级分类扶持优质农产品的初精深加工,确定优先支持发展及限制发展的产业政策,精准施策,防止过度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快企业间的重组与联合,尽快形成一批优势企业,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业,特别是政策性金融系统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按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创新新型信贷产品,适当增加贷款总额。同时,应调整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把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作为扶持重点,调整支出结构,通过补贴奖励、农业基金等形式,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优先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更多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建立“银、企、农”风险共担机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动力。

建立城乡布局合理产业聚集的优化体系。要与国家产业政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将生产、加工、流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农业产业强镇、农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集中,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根据城市优势和农村优势的不同,按照经济、高效、合理分工的原则确定城乡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向园区集中、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有选择方向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建立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产品化、品牌化生产运营水平,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商标。同时,注意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推进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要在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发挥好服务作用。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构建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理顺涉农部门职责,加强协作沟通,主动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和制度供给,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发展环境;以加快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或则更高为目标,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建立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到特色优势产地,发展粮油和12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工、食品研发制造等;选择具备条件的全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借鉴在浙江等地已有初步成效的产业农合联等经验,积极探索贵州县域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创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做好农产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培育,增强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优化就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普及初等教育,扩大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合格的劳动力;实施“技能贵州”行动,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能人在人才内生机制中的带动作用。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招商力度。坚持项目化推进,谋划编制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有贵州比较优势,能够吸引国家和客商的大项目、好项目,重点瞄准中国农业500强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百强等优强企业,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供“贵人服务”,做好“百强国龙进贵州”活动,争取成功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型企业。继续引导其他工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科技人员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支持引导特色产业农业企业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标杆型领军龙头企业。优化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积极探索保底分红、劳务收入、资产收益、二次分配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值收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共同富裕。(作者: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宋辉、清华大学博士后罗丹阳)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