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花果香玉竹 八方宾客聚乌江
——铜仁市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点玉竹山走笔

曾以为,玉竹山,肯定是满山的玉竹,郁郁葱葱,悠然成片。林间村落点点,百姓躬耕,怡然自乐。可不曾想,2016年初到玉竹,看到的却是一片荒凉——
“荒坡坡,石窝窝,望着乌江缺水喝”,这段在玉竹山祖祖辈辈流传的顺口溜,真实反映了该村的窘境。玉竹山常年干旱缺水,满目光秃的山岭,遍坡的石头,村民吃水难、行路难、增收难……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一度人心思走。
时光飞逝,6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是谁?妙笔天工,给玉竹山描绘了一幅鸟语鸠鸣,花果飘香的特色田园画卷——
玉竹村位于铜仁市德江县桶井乡东面,距乡政府3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组245户1075人。近年来,该村在贵州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关键,以合作社为抓手,全力巩固脱贫成果,奋力决战乡村振兴,成为了铜仁市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点。
画卷一:阡陌交通 乡村升级 基础设施改写一穷二白面貌
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号角吹响后,桶井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入手,抢抓“乡村公路大会战”、农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机遇,整合资源,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通过实施三级水利提灌和长丰引水工程,修建蓄水池,使该村245户1075名村民全部饮上了自来水。
6年前,玉竹村通村通组的道路基本是土路,村民要去乡里办事、赶场,站在山上,一眼就能看到集镇,但囿于沟壑纵横,走来却要半天功夫。如今,平坦的水泥公路,把山上山下连成一片,从村道一直延伸到农户家门口。如今,行走在玉竹农业观光园区,生机盎然的柑橘,蓬勃生长的猕猴桃,白墙青瓦的庭院,错落有致的民居,清凉甘甜的自来水,水泥硬化的联户通组道路,整齐竖立的太阳能路灯,无不昭示着土家山村崭新的希望,也很难再让人与深度贫困村联系起来。
“乡里结合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村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里群众都有了卫生厕所。”村支书安中鹏说,短短几年,玉竹村摘掉了“贫困帽”,实现了有学上、有医疗保障、有文化活动场所、有稳定收入来源,极大地提振了全村干部群众奋力决战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画卷二:产业崛起宜居宜游 三变模式催生山地颜值变靓
玉竹村两面环江,前临新滩渡口,山上有连片撂荒的山地,同时也有满山的石头。石漠化严重、山高坡陡、干旱缺水、技术落后,发展产业谈何容易。然而,桶井人不信这个邪。
当初,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瞄准了玉竹山。通过深入调研,邀请专家反复论证,结合实际高标准定位了休闲农业观光园的打造。以玉竹村为核心,重点发展香柚、血橙等主导精品水果,合理布局观赏性水果和相宜性中草药花草,建成集效益、生态、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让群众借助产业园区脱贫致富。说来容易做来难。建园初期,好多人认为要在石旮旯里种出产业来,那简直是笑话。
“我们就是从乌江背水,也要把这个园区建起来。”回想起当初建园的决心,经历的艰难与困苦浮现眼前。“我们把果苗的种植落实到每一个干部头上,并且负责成活。”当时全乡65名干部,每人负责200棵果苗的成活任务,于是,玉竹山上出现了背水建园区的动人场面。
奇迹总发生在艰难与艰辛后面。通过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玉竹山第一批果苗成活率达到85%,并且次年全部挂果。为确保园区持续快速发展,该村抢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遇,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合作联社,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合作联社+公司+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动员贫困农户以土地和扶贫资金变资源为资产入股合作社,在劳务公司的组织下,到合作社务工。产业见效后,按照土地和扶贫入股资金的比例合理分红,这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入股有股金、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金的“三变”获取“三金”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玉竹得以灵活运用。通过几年的努力,玉竹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场坝、高井、同心、玉竹4个村,建成产业园区2150亩。
园区的建设找准了乡村振兴的路子,干出了样子,群众腰包有了票子。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500元上升到去年年底的8500元。
画卷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两条底线主攻农旅融合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桶井乡党委、政府奋力决战乡村振兴的底线和原则:既要做大生态保护这个蛋糕,又要保证巩固脱贫成效,这是玉竹人牢不可破的信念。
“山上种果树,林下种菊花,地下种牧草,圈中养肉牛,我们有限的土地有效盘活,一地多用,实现效益呈几何级数增长。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驻村第一书记覃尚珍总结说道。
刘继权便是第一位回归桶井到玉竹山创业发展的春晖使者,他率先在玉竹山集中流转土地近1400亩,组建了瑞丰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力发展水蜜桃、蜜桔、猕猴桃等水果,合作社员涉及玉竹、高井、场坝等5个村632户群众。在玉竹山上,除了瑞丰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有益农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义军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统一按见成效后“5311”比例分红共享发展成果,合作社股东占利润50%分红,农户获得利润30%分红,村集体也有10%的利润,10%作为贫困群众的扶贫救助基金。
“今年,我们要重新规划,把效益低下的水果进行改种,合理布局金丝皇菊种植基地,以点连线,连线成片,让老百姓自己种,由菊花合作社负责保底收购和外销。”桶井乡联系该村的副乡长说,玉竹乡村振兴的核心,主要是建设农业现代化,促进旅游产业化。
玉竹村充分依托“新滩梦屿”旅游项目,利用宜居宜游的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山地田园,做足农旅文章,助推乡村振兴。
“每到周末和寒暑假,玉竹山上总是游人如织,人们品菊花,赏乌江,采柑橘,已成为德江、沿河众多游客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德江县文旅局局长彭娅说。
“乌江边上百年庄,地困人穷田土荒。今有东风吹盛世,千山金菊万家香。”贵州作家网主编郭太东先生这样感叹玉竹山,我想现在应该还加上一句:“四季花果香玉竹,八方宾客聚乌江。”(杨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