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毕节头条

赫章县海雀村:“红绿相映”谱新篇

2022年02月25日10:13 |
小字号

□ 本报记者 龙 华 通讯员 周 操 梅仕祥

以前的海雀村,年人均收入33元,森林覆盖率5%,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如今的海雀村,年人均收入1.62万元,森林覆盖率77.21%,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秀美画卷映入眼帘。

海雀蝶变,书写了“从山秃水枯到山青水净”的绿色传奇,赓续了“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的红色精神,一幅幅“红绿相映”的和美画卷,激励着海雀人在开创“从传统村落到产业兴村”的美好前景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书写“从山秃水枯到山青水净”的绿色传奇

海雀村的改变,从一场以“生态建设”为开端的战斗开始。

植绿:“和尚坡”变为“万亩林海”。因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广种薄收,老百姓在地里辛苦刨一年,粮食也不够吃。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认识到必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改变面貌,提出“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朴实而实用的循环发展思路,并决定带领大家种树,绝地突围。1986年,文朝荣带领村民在第一座山头栽种下第一批苗木;1989年,海雀村开始退耕还林,文朝荣放弃提拔的机会,继续带领村民战天斗地,连续三个冬天都忙碌在高海拔的山坡上,连续三个春节都在山上度过,大规模种植了华山松和马尾松等林木万余亩,让荒山逐渐变成了青山,全村30多个和尚坡尽穿“绿装”。1995年,海雀村获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14年,获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护绿:三分靠种,七分靠管。植树不易,护林更难。为了保护好全村人历尽千辛万苦种下的林木,从种下树的那天起,文朝荣每天都会拎着镰刀风雨无阻地走在巡山路上,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文朝荣还在海雀村组建了护林队,制定了村规民约,30多年来,海雀村一万多亩林场从未发生过山林火灾和盗伐树木现象。“这1.37万亩山林,是全村人赖以生存的‘宝地’,正因为有它们,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海雀人。我还活着一天,就要守护它们一天。”57岁的护林队队长王光德说。

用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海雀,处处见绿,遍地生绿,绿色产业变成了绿色银行,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支柱。据统计,海雀村共有林地13700亩,林木经济价值高达8000多万元。截至目前,群众已从国储林项目中获得收入410万元;列入退耕还林1050亩,覆盖农户260户,共获得退耕还林补助收入126万元。该村现已成为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50户群众22500棵树参与单株碳汇项目,每年可增收67500元。

赓续“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的红色精神

“海雀巨变”,一切来得何其艰难,30多年时光里,既有各个方面的大力帮扶,又有海雀人自身艰苦卓绝的奋斗,更离不开海雀的“脊梁”、已逝老支书文朝荣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奉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勇毅前行。

溯源:搬动贫困大山的“老愚公”。在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20多年来,文朝荣用其“老愚公”精神,积极带领海雀村各族群众,植树造林、巡山护林,奋战了几十年,让海雀人民脱离了贫困,过上美好生活。海雀人民敢于正视贫困、不畏艰辛、苦干实干、自力更生、不折不挠的精神,是挖掉贫困、落后、石漠化“三座大山”的不竭力量源泉,创造了自力更生、科学发展的“海雀扶贫模式”,铸就了“中国反贫困的典范”。文朝荣带领海雀村群众以不屈的毅力向贫困宣战的先进事迹,先后获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 内涵:彰显吃苦在前、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本色。文朝荣精神产生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于西部集中连片的老、少、边、穷、高寒、深石山区在面临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经济贫困等世界性三大难题情况下,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战荒山、斗贫困、求生存、求发展的顽强拼搏中,产生于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历程中,产生于毕节试验区践行三大主题的精彩传奇中,形成于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百年党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篇章。在困难面前,文朝荣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心中始终装着父老乡亲,用行动树立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

传承:建设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赫章县充分利用“海雀巨变”“文朝荣精神”等在党领导下形成的红色资源,全力打造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2019年10月,该基地正式成为省委组织部备案管理的5家省级党性教育基地之一。目前,该基地采取现场参观+微党课、情景教学、体验分享等方式,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性教育和新发展理念教育等,让“文朝荣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淬炼党性、滋养初心、奋发有为。

开创“从传统村落到产业兴村”的美好前景

文朝荣老支书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海雀大地上,成为海雀不朽的精神内核。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雀村党支部在老支书愚公移山精神的激励下,团结带领全村群众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目标,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海雀村充分依托万亩林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种养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家特色餐饮服务产业、建设村集体农特产品超市,将当地民族服饰、核桃、土鸡蛋等特色产品推荐销售;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服饰加工,组织群众自编自演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迁徙舞”文艺节目;成立旅游公司,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合作社”三方合作模式,积极推出“惠民套餐”,让基地学员“吃住在农家”,带动群众经营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振兴,海雀不缺位,海雀必进位。

来源:毕节日报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