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六盘水视窗>>新闻快讯

“垃圾河”的嬗变

——六盘水市综合治理长效管护水城河纪实

2022年02月17日09:14 |
小字号

河水清幽,碧波荡漾;柳绿花红,飞鸟掠影;岸美景丽,游人如织……这是水城河现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清丽容颜,也是市中心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然而,久居水城的人都知道,十多年前的水城河“蓬头垢面”、臭不可闻,有“垃圾河”“臭水沟”之称。

水城河是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三岔河右岸的一条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市中心城区,全长36.2公里,具有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水体景观等功能,是六盘水市的“母亲河”。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快速增长,加之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配套,生活污水等直接排入河道,曾经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河面上漂满垃圾,整条河流几乎成了排污沟、臭水沟。因为污染严重,水城河被纳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

2014年1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实现“水清、岸绿、空气清新怡人、生态功能自然”为目标,启动了水城河治理工作。

2019年,我市抢抓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的机遇,入围“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自示范城市创建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22个治理项目,总投资约12.54亿元,全面开展污水提质增效、海绵城市建设、河道生态修复工作。还启动“碧水保卫战”专项行动,稳步、有序推进黑臭水体系统治理工作。

同时,划出水城河综合治理“路线图”: 污水提质增效“四步走”、 海绵城市建设“三协同”、河道生态修复“两提升”,全面、深入开展水城河综合治理。

“污水提质增效‘四步走’”—— “先摸清问题,后解决问题”,通过管网诊断,摸清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系统存在问题,为制定系统方案、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先重点问题,后次要问题”,安排九洞桥污水厂提标改造、水钢片区污水管网新建、水钢污水厂新建、双水片区管网改造等重点片区的建设项目,优先解决关键问题;“先清污分流,后雨污分流”,实施引清入河工程、水钢排洪沟改造等项目,对现有的“清水、雨水、污水混合型排洪沟”进行改造,实现清污分流,降低进入污水系统的清水量;“先主干管网,后支干管网”,实施市中心城区非开挖修复、新建排水管网、钟山区管网提升等项目,补齐源头污水收集设施短板,封堵地下水等外水入渗和污水外渗“通道”,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海绵城市建设‘三协同’”——海绵城市是控制降雨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对此,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海绵城市“三协同”推进策略:与老旧公建改造协同推进、与样板段打造协同推进、与重点项目建设协同推进,实现有机融合、统筹推进,系统性地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河道生态修复‘两提升’”——将再生水作为补水水源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提升河道流动性;实施样板段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清淤和岸线生态化改造,提升河道生态功能。

与此同时,为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除水城河外,还对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凤池园及水城古镇景观河道、卡达凯斯人工湖、明湖湿地等重要水体实施生态修复。

通过引清入河项目、管网诊断及清淤项目、凤池园及水城古镇景观河道水体净化项目、水城河样板段生态修复等项目的实施,水城河彻底“改头换面”,成为市中心城区一道引人瞩目的“生态河”“景观河”。2020年12月,经住建部认定达到“长制久清”的治理目标。

如今,由于水城河以及凤池园、明湖湿地公园、卡达凯斯湖等水体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水城河已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大家对水城河治理的满意度达到98%。

不仅要让水城河水清岸美,更要让水城河“光华永驻”,这是如今六盘水市上上下下的共识。

为此,我市多措并施,常态化监督管理水城河,让水城河清水长流。

——加强排水和排污监管。印发了《六盘水市排水许可制度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开展重点水污染排放行业摸底排查,制定管理台账以及“一业一策”“一厂一策”治理方案等工作。

——建立排水联合执法机制。市生态环境、住建、城管等部门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开展常态化的工业企业污水私搭乱接溯源执法。

——采取监督性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强化工业企业排污监管。

——建立重点流域巡查制度,通过开展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重点围绕污染较严重、污染源较集中、涉及跨界污染问题的流域,加大巡查力度,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或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及时下达限期整改措施,并跟踪督促整改落实。

——建立定期监测和信息公开机制,制定城市黑臭水体定期监测方案并定期公布水环境状况,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并对群众举报的问题予以处置和反馈。

不仅如此,我市还通过河长制,对水城河的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持续发力,长抓不懈。

按照《贵州省巡河制度》《六盘水市河长制2021年度工作细化方案》,水城河各级河长严格执行巡河频次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巡河等工作,并对巡河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督导。

今后,我市还将继续抓好水城河综合治理,并将巡河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加强日常巡查,做到“四乱”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形成河湖“清四乱”规范化,让水城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让凉都更加宜居宜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本报记者 孙卫东)

来源:六盘水日报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