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毕节头条

村村寨寨党旗红

——毕节市全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2022年01月26日08:47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冬闲人不闲。走进威宁自治县雄山街道白岩社区蔬菜基地,务工群众正忙着收割、搬运、将蔬菜装车。

“菜的长势非常好,这季白菜价格好,以后要都像这一茬,村民的收入就会越来越高。今年合作社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白岩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立军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着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毕节市坚持党建发动“筑堡垒”、突出干部带动“强信心”、架设党群互动“连心桥”、带领群众行动“共致富”,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党建发动筑堡垒

该市以强基固本为导向,以换届为抓手,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为重点,着力把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得更加严密有力,把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干部作风建设得更加扎实有力,全面筑牢乡村振兴一线战斗堡垒。

目前,全市村党组织换届已全部结束,3716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仅致富能手村党支部书记就有2100人。

支部建设标准化。扎实推进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补短板、强弱项、达标准,全市12197个基层党组织全部完成达标创建。

组织覆盖全域化。在优化设置建制村党组织的基础上,在党组织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全面建立党组织和党小组,在片区、楼宇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组织。全市在自然村寨、合作社、产业链等建党支部4829个、党小组7818个。

整顿提升常效化。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对问题突出的重难点村,实行县乡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包村联系,推动基层党组织提质增效。

干部带动强信心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为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村干部队伍,带领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该市建立了退役军人、农村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等人员台账,精准检验后备力量党性指数、能力指数、品行指数。对照政治素质好、发展基础好、学习意识好、经营能力强、组织能力强、落实能力强的“三好三强”标准,切实选出一批发展型村党组织书记。

2021年以来,通过举办村党组织书记示范专题培训班、村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市、县、乡三级累计培训村(社区)“两委”干部53419人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村干部“必修课”。

通过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村“两委”成员资格联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建立“基础工资+绩效”的待遇与实绩挂钩机制,对村干部进行差别化考核,完善村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动态调整不胜任工作村干部,通过换届,全市共调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255人。

党群互动连心桥

党群同心,发展有力。该市通过组织开展党员户挂牌、党员联系农户、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发动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学模范”,推动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带头做示范。

推行设岗定责。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采取精心设岗、自主选岗、组织评岗、公开亮岗等方式建立党员先锋岗14437个。为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开展岗位学雷锋活动6566次,推动党员上岗摸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让党员有“位”更有为。

开展结对共建。组织全市4083个机关事业单位与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3741个,推行“菜单式”服务模式,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72670人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5349件。

选树先进典型。2021年,全市19人、15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成为全国受表彰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之一,2个村党组织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推选省市县“两优一先”表彰对象3099个。

群众行动共致富

该市不断激发群众共同参与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参与者、最广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强化“三量”夯实经济基础。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不断盘活集体资产存量;推行惠民政策优先向合作社倾斜、资金优先向合作社集中、项目优先由合作社实施,不断做大集体资产增量;探索“联社+分社”“强村+弱村”“企业+村社”模式,进一步增强村集体合作社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整体领办质量。全市202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46亿元。

培育“三才”提升智力支持。拓宽聚才渠道,着力打造“培养本土本乡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的人才服务团。目前,全市围绕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54245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26.62万人次,促进就业创业21.92万人。

融合“五治”增强群众意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强化乡村“政治”;推行“党建+积分”“红黑板”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实现村民“自治”;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化乡村“德治”;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法治”;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建设,发展乡村“智治”。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