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毕节头条

共画更大同心圆 乌蒙破茧展翅飞

——统一战线助力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

2022年01月06日07:16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

34年前,这里生态脆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34年后,这里山清水秀、四通八达、民康物富。

这里是黔西北大地,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市,曾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如今,数百万群众已撕掉绝对贫困标签,千年小康梦想成为现实。

毕节之变始于1988年6月9日,毕节试验区成立之日。从那时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毕节在统一战线的帮扶下开启了攻坚克难、挑战贫困的新征程,磅礴乌蒙的大地上画上了载入史册的“同心圆”。

同心战贫:凝心聚力拔“穷根”

“赫章县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311户农家,家家断炊……”1985年6月2日,新华社记者刘子富的一篇《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的内参将海雀之贫、毕节之困传到党中央,引起了党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作了重要批示。

1985年7月24日,履新仅3天的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随即赶往赫章县等地走访调研。在对当时的毕节地区进行多次深入调研,并经国内有关专家充分论证后,1988年6月9日,由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的毕节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复后正式建立。

1987年的毕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22元,315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不足200公斤……贫困,贫困,还是贫困!

作为中国第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建立后,最大的使命就是冲破千年贫困的束缚。

30多年来,在全国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东西部对口帮扶城市等各级各界的倾力帮扶下,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在开发中扶贫、在扶贫中开发的要求,千方百计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各项民生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海雀村,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台盟中央定点帮扶后,多方筹集协调资金实施民生工程,先后投入或协调资金380万元,在海雀村实施了茅草房改造、人畜饮水、新建学校、教育资助等项目,帮助协调国家储备林项目,发展林下养殖、民族手工艺等产业,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捐赠助学、结对帮扶等方式,使海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不到5%扩大到77.21%,人均年收入从30多年前的33元上涨到现在的1.62万元。昔日的荒山穷山变成了今日的“金山银山”。

同时上涨的,还有1200多位村民的幸福指数。如今海雀村一半以上的人家购买了小汽车,17户人家办起了民宿。“海雀人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特别要感谢统一战线对我们的倾力帮扶。”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说。

民盟中央持续推进毕节金海湖新区梨树镇上小河村的生态修复、致公党中央先后引进多家光电企业入驻七星关区工业园区、九三学社中央呼吁将威宁机场建设纳入中国民用航空“十二五”规划……

在统一战线的倾力帮扶下,毕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1.75万,19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战役取得胜利,正向乡村振兴迈出坚实的步伐。

同心治绿:荒山换衣变“金山”

毕节试验区建立之日起,一场生态建设的大决战就拉开了序幕。

“南关南关,年年渡难关。”地处赤水河畔的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原名南关村。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石漠化以轻、中度为主,有极少部分强度石漠化,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由于收成不好,许多村民家都出现了粮食不够吃的状况。

“南关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天干三日无收成,天雨三日泥石滚。”这句村民常挂在嘴上的顺口溜,道出了过去橙满园村村民的贫困日子。

“艰难时,全村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就有30多户,甚至有的农户一年种粮只够半年吃。”村民吴仕杰回忆起当年的“南关”仍无比心酸。

毕节试验区建立后,致公党中央帮助协调国家有关部委投入资金7000万元,在七星关区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南关村以“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为契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扶贫开发。

2004年,经过多年的产业扶贫和生态治理,“南关村”变身“橙满园”,曾经的荒山披上“绿装”,漫山遍野的果树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家家种柑橘,户户有果园。如今,橙满园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96元增加到10600元,森林覆盖率从不到20%提高到现在的95%,村里的水果年产值已超过3000万元,成为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样板。

荒山披绿又生金的故事,不只在橙满园村演绎。在赫章县,一个个小核桃也成为群众的“金疙瘩”,演绎着致富故事。

以前,赫章县山上的核桃树缺乏精细管理,结多结少看天吃饭,后来,有的农民了解果树的嫁接繁殖技术后尝试,却效果不佳。

“果树嫁接成活率仅为10%,挂果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核桃产量和农民种植积极性。”赫章县林业局局长曹景富说,台盟中央帮扶赫章县后,多次请来中国林业科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门头沟核桃试验站的专家,实地传授高枝嫁接科学方法,使赫章的核桃树嫁接成活率达至80%以上,品种大幅优化,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大幅提高。

目前,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166万亩,挂果32万亩,年产值逾10亿元,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核桃种植户达5000余户,“小核桃”在赫章发展出了“大产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民革中央协调农业农村部将纳雍列为《绿色工程证书》试点县;民建中央大力扶持黔西种植优质枇杷、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民进中央协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支持金沙退耕还林8000亩,启动了“多党合作岩溶山区试验示范园”建设……

昔日“穷山恶水”,今朝生机勃发。如今的毕节,群山苍翠,流水潺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乌蒙儿女日子越过越幸福。

同心振气:智力扶贫动力强

“1986年、1987年,各民主党派聚集贵州省举办‘智力支边工作会议’,提出选择相应区域开展智力帮扶。”毕节试验区的历史档案这样记录。

在1988至1994年的探索起步阶段,各民主党派中央陆续进入毕节并与有关县区建立定点帮扶关系,发挥优势积极参与智力支边活动,每年均召开会议研究年度“智力支边”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相关问题。

扶贫必先扶志,治穷必先治愚。毕节试验区建立后,民革中央联系帮扶纳雍县。彼时的纳雍经济发展落后,毕节曾流传“纳威赫去不得”的说法。

定点帮扶以来,民革中央把“智力扶贫”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力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升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帮扶工作。

2007年8月,民革中央组织农业专家针对纳雍县农业现状和资源优势,提出了“举生态文明旗,走健康产业路,再造一个新纳雍”的发展思路,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据不完全统计,民革共组织各方面领导专家学者近千人次,累计开展各类农业培训班数100余场次,培训毕节试验区各类人员3万余人次。

34年来,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着眼于促进优势资源转化、发展特色经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组织召开规划评审会、论证会、推进会等60多场会议,提出合理化建议2600多条,帮助指导制定重大综合规划、专项规划40多个,为毕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小病在家熬,最多捡点药,一旦有大病,必须朝城跑。”看病难,曾是大方县猫场镇群众的焦心事。

如今,得益于农工党中央实施的“同心助医工程”,猫场镇的村卫生室实施了标准化规范化改造,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不仅是猫场镇,农工党自定点帮扶以来,大方县33个乡镇309个村卫生室都在“同心助医工程”帮助下,实施标准化规范化改造。

在农工党中央的倾情帮扶下,大方县卫生健康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夯实、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就医越来越便捷。

“统一战线帮助毕节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总体建设、人口控制、绿色产业等各层次发展规划,开展各类培训,激发了干部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实现了内力与外力有机融合的良性循环。”毕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宗俊说。

同心筑梦:破茧成蝶展翅飞

寒冬时节的黔西市化屋村,村民何兰坐在炉火旁算起了一年的收入账:“今年总收入约60万元,是个丰收年。”

何兰是化屋村群众日子越过越甜美的真实写照。今年,化屋景区预计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三分之一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2004年,民建中央将黔西列为重点帮扶县,共投入帮扶资金8452.3万元,促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5个,签约总金额100亿元,协调项目建设资金3亿多元。

同时,民建中央把化屋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后协调、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直接参与化屋村新农村建设,实施了特色民居改造、小水窖、沼气池等建设项目,生姜、樱桃、枇杷等特色产业示范种植项目和能繁母猪、肉牛滚动养殖等项目,还新建了花坡场、码头、酒店、通村油路、沿湖路、通组水泥路等基础设施。

2021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1500元,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感慨地说:“化屋村步入发展快车道离不开民建中央的大力帮扶。”

2021年3月,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建起的“科技小院”,成为村民眼里的“明星”。

“我们正思考怎么围绕3300亩刺梨延长产业链呢,民盟中央就给我们带来了‘科技小院’。”龙凤村包村干部祝华烽说,民盟中央协调资源组建的“科技小院”,帮助龙凤村发展刺梨、跑山鸡等产业,有效助推了龙凤村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全国统一战线各级组织,在毕节共实施帮扶项目2400多个,协调推动重大项目237个,涉及资金超14亿元。

从智力支边、指导帮助毕节试验区制定发展规划,到完善机制、形成全方位帮扶的格局,再到汇聚同步小康的磅礴力量、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段岁月,都深深地烙下统一战线帮扶的足迹。

30余载同心同向。民革、民盟、民建等民主党派早已成为毕节人民的手足兄弟,“同心林”“同心路”“同心水窖”等也成为统一战线与乌蒙高原结下的深情厚谊的见证……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起点上,毕节正肩负起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使命,在统一战线的帮扶下大踏步迈向美好明天。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