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纳雍县:守住一方绿 换来林生金

2021年12月03日17:09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时近深冬,纳雍县国有化作林场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四季常青的参天杉树绿意盎然,本已“冬眠”的林下红托竹荪菌棒偶尔冒出的几朵鲜菇,平添几分生机。

近年来,纳雍县始终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造林、护林、用林等系列举措,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纳雍县生态林。

造林:山戴帽

山上树成行,山下水荡漾。这是梁家河穿腹而过的水东镇麻园社区冬日即景。

90年代,麻园社区的生态并不尽人意。由于当时山上植被太少,土层太薄,每逢大雨,所种庄稼难免遭遇水打沙壅,轻则产量减半,重则颗粒无收。

“要让水土保持,就得植树造林。”虽然时任村支书的张大云先知先觉,但苦于没有树苗,植树造林的梦想迟迟未能实现。

正当张大云一筹莫展时,国家第一批退耕还林项目下来了,结合当地实际,他发动全村群众退耕种杉树。谁料第一个群众会开下来,张大云大失所望——没有一个人愿意退耕种树。

“当时群众思想不开放,尽管山上的土地每年都难免遭遇水打沙壅,但是,大家也不愿拿出土地来种树,都认为‘广种薄收年年有’,没想到‘保持水土更丰收’。”麻园社区陈家组村民卢廷云回忆。

第一个群众会失败,张大云没有气馁,继续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向大家讲解退耕还林重要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大云的努力下,全村种上了1100亩杉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的麻园社区,山上戴“帽子”、山下产“金子”。当年张大云发动大家种植的杉树布满了山头,有的已够一人合抱,第二轮第三轮退耕还林种植的板栗、核桃、布朗李等,已陆续挂果,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90年代,张支书劝我们种杉树,让大家尝到生态甜头,第二轮第三轮退耕还林时,大家都很配合,我把第一轮退耕还林剩下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板栗和核桃,板栗已挂果几年,每年都要卖上千元钱。”卢廷云说。

三轮退耕还林,全村共植树6005亩,森林覆盖率达65%。

水东镇麻园社区的改变,只是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纳雍县除了退耕还林,还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森林资源管护等工程,多方位提高森林覆盖率。

2016-2020年,完成营造林72.8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1.73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12.78万亩,天保工程建设3万亩,植被恢复0.95万亩,其他工程造林24.4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度的50.41%增加到2019年度的61.69%,增加了11.28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目标任务。

守住一方绿。

护林:绿成荫

在纳雍县国有化作林场场部工区森林防火检查站,两个护林员正在巡山,对于进入林区的车辆行人都要一一询问进山事由,并实名登记进出时间,还向其宣传森林防火的相关知识。

每到森林防火期,纳雍县国有化作林场将整个林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发动106名护林员,在整个林区设立森林防火检查站5个,每个检查站由2名护林员实行全天候值班,其余人员分别到各自的责任山头地块全天候巡山护林,加大火源管控力度,杜绝一切野外用火,严控火源进山,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确保森林防火安全。

“现在已进入森林防火期,我们巡林护林绝对不能松懈。当前巡林不仅要察看有无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现象,更要严禁野外用火,禁止一切火种进入林区。”对于森林防火,勺窝镇湖坝社区的村级林长赵德应也不敢怠慢,森林防火期一到,他就召集社区9名护林员,布置冬季巡林护林及森林防火重点任务。

在全县,像赵德应一样的村级林长就有444名。他们主要负责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及时发现、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并向上级林长报告。

2020年,纳雍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构建“部署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提高林业治理能力和森林自身修复能力,全面增强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能力,让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民更富。

林长制推行以来,纳雍全面建立县、乡(镇、街道、国有林场)、村(社区)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网格。

截至目前,全县设总林长1名、县级林长32名、乡级林长32名,村级林长444名。

“作为村级林长,就是要带领村里护林员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和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为保护好绿水青山贡献力量。”赵德应说。

近年来,纳雍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只为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从2016年到2020年,森林资源管护面积从126.1万亩增加到209.29万亩;管护人员从225人增长到5190人,管护率达100%。完成森林入保面积129.75万亩,保险金额16.2亿元,保险费311.4万元。

与此同时,还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急应变能力。建设防火检查站1座,瞭望塔2座,进塔公路2公里,宣传碑1块,采购消防水车1辆(由市林业局采购下发),安装林火视频监测系统2套(重点监测国有纳雍林场补作工区、过狮河工区),安装森林防火调度台1部。

有了多重护林制度的保驾护航,如今的纳雍,山上树木葱郁,山下鸟语花香,老百姓也逐渐尝到了生态甜头。

守住一方绿换来林生金。

用林:林生金

巡山、采菇……是纳雍化作林场红托竹荪种植基地管理员张青友冬季管护的日常工作。“每天早上8点和下午4点必做到基地上巡察,一是察看菌棒是否遭到破坏,二是采收偶尔长出的竹荪。”

张青友是化作乡益新村村民,以前就在化作林场旁加水洗车,前几年,过往车辆多,加水洗车收入完全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毕纳路的提质改造,路过化作林场的车日渐减少,张青友加水洗车的生意也随之冷淡。

今年,纳雍化作林场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建成,张青友被聘为管理员,这无疑是给他雪中送炭。“基地每月给我3000元固定工资,比加水洗车强多了。”

今年,纳雍县结合全县林地优势,围绕林药、林经、林禽、林菌、林蜂5类林下产业,在全县发展10万亩林下经济,力求将林下经济培育成全县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点。

纳雍化作林场红托竹荪种植基地是全县6个县级林下种植示范点之一。该基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规划林下套种红托竹荪1000亩,先期种植200亩。这样既有效解决了食用菌占田地生产的“菌田矛盾”,节约耕地资源,又能提高竹荪质量。今年秋季,红托竹荪喜获丰收,除库存价值150万元的2吨干竹荪外,销售额已达240万元。

锅里有了,碗里不空。林下红托竹荪的丰收,也让在基地上务工的群众小赚一笔。“林下红托竹荪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特别大。过去这一季,基地总共用工量达1.1万人次,支付工人工资高达110万元。”雍化作林场红托竹荪种植基地管理员刘倩说。

据了解,纳雍县充分发挥丰富的林地资源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县级林下种植示范点6个、林下养殖示范点2个,要求各乡镇林下产业打造面积不低于1000亩,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生态优势,助推乡村振兴。(图/文 杨英、尚琼、张晓勇、谢健锋)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