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水美贵州>>水利新闻

以担当实干彰显为民初心

——贵州构建水利新格局的战略思考

2021年11月26日08:38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水利举全行业之力,强力推进水利建设大会战、饮水安全攻坚战、水旱灾害防御战、水生态保卫战、水利改革突围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六场战役”,在破解水利短板、助力脱贫攻坚中彰显了水利担当,创造“黄金十年”的水利辉煌,被誉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开局,贵州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向往和追求,对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贵州尚未形成水资源配置格局和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兴水动力不够强劲,水利发展任重道远。贵州水利发展如何定位布局,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命题。

总体布局 构建“一张大水网”

贵州水网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水网构架上以江、河、湖、库为骨干水源,以天然河道和重要输配水工程为主干,以城乡供水管网、灌区田间工程等为分支,以山塘、山泉等分散水源为补充。区域布局上以黔中经济区为核心,西北、西南、东南、东北为四翼,形成“一核四区”贵州水网。

一核即黔中水网。以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黄家湾、红枫湖、凤山等水库和洪家渡、引子渡、东风、乌江渡等水电站及乌江、三岔河、六冲河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水网,形成南北两条输水主动脉,南部以黔中调水为主,北部以夹岩调水为主,远期规划建设黔夹连通工程调剂黔中和夹岩两大水源,统筹解决贵阳、贵安、安顺、遵义和毕节东部、都匀、凯里等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

四区即黔西北、黔西南、黔东南和黔东北区域水网。以玉龙、彭家桥、双桥水库加高、双河等水库和草海及洛泽河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黔西北水网,主要覆盖解决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威宁自治县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以马岭、英武、美女山、兴仁、五嘎冲等水库和马别河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黔西南水网,主要解决黔西南州和盘州市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以忠诚、下江、黎平、黔东水利枢纽等水库和清水江、都柳江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黔东南水网,主要解决黔东经济区和黎从榕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以车坝河、花滩子、岩口、大兴等水库和锦江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黔东北水网,主要解决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

发展动力 找到“两把金钥匙”

一是水价改革。水价改革是破解水利可持续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我们应坚持节水优先,大力推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加快建立完善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水利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推进水资源高效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加快推进水利项目纳入基础设施REITs试点,进一步盘活水利资产、提升水工程效益和水资产价值,实现以水养水、以水兴水。二是依法治水。推动贵州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法为器,科学治水。“十三五”时期,贵州已出台《水资源保护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法治建设作用不断凸显。“十四五”时期,我们应加大依法治水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供水保障、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立法进程,加大执法监管,坚持铁腕治水,全面建立行政权力精简高效、法规制度科学完备、行政决策科学民主、行政执法严格规范的水利法治保障体系。

治水思路 谋划“三大水战略”

一是留住区域有限水资源。贵州水资源相对丰沛,但蓄水保水能力弱,水资源利用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黔西北威宁、纳雍、赫章等县区,年均降雨量只有900毫米,“十年九旱”,发展受限。围绕“一核四区”水网布局,启动“百库大会战”,全力推进水库工程、引提水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尽量蓄引利用区域有限水资源,全面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保障能力。

二是保障高质量发展水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全社会对水量、水质需求将不断增长。下一步,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构建水网体系,强化现有水利设施运营管护,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好农村供水保障,通过水价改革,运用大数据及企业化管理手段加快水务一体化,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确保水安全,更好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以水利高质量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保护自然良好水生态。贵州生态底色好,但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保水保土、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较重。我们必须坚守两条底线、肩扛上游责任,全面推行五级河湖长制,铁腕推进“清四乱”,加快推进水土保持、重点河湖水生态治理修复、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等工程建设。坚持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坚持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建设一处水工程,打造一处水风景,幸福一方百姓,持续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区域水利 聚焦“四个主抓手”

一是编制好区域水规划。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我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十四五”节约用水规划》《“十四五”水及水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布局下,市县两级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需求,抓紧研究编制区域水利发展规划,按照“五个结合”原则,为“十四五”贵州水利高质量发展定好位、布好局,选好项目,算好发展大账。

二是建设好区域水工程。推进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兼顾水电、水运、渔业、旅游等水需求,以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水库为重点,统筹重点引调水工程,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逐步构建合理配置的水资源格局,基本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同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供排水等工程,打造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利工程保障体系。“十四五”,贵州在加快推进夹岩、黄家湾、凤山等工程的同时,加快推进“百库大会战”,新开工100座以上骨干水源工程。

三是打造好区域水企业。充分利用各市县水资源优势,打造以贵州水利投资集团为龙头,以市县水利投资公司为支撑,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城乡供排水、生态渔业、天然饮用水、水利风景等为重点,做强水企业,做大水产业,盘活水资源,发展水经济,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动力。

四是运行好区域小水网。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市州为区域网络,统筹推进市县区域水网建设和区域间水网协调联动,形成“省有省网、市有市网、县有县网”纵横交汇、曲直随向、网网相连、融会贯通的水网体系,推进水资源空间配置更加优化。由市县政府通过水网和管水企业统筹调控,在保证区域水安全的基础上,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实现水资源效能最大化。

规划原则 坚持“五个结合”

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92.5%,地形切割较深、海拔落差较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上山区农村群众居住分散,人高水低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要有效破解贵州山区水利保障问题,在规划上必须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

远近结合上,合理配置当地水源和外调水源,先当地后外调,近期配置方案要统筹考虑远期发展用水需求,对年际来水蓄水用水放水要动态监控、统筹调配。大小结合上,统筹江河湖库、山塘山泉等大、中、小、微不同规模水源,连通互济,以大补小,以丰补枯,确保区域供水安全。蓄引结合上,统筹规划实施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等不同水源类型,实现动态调配、优势互补,完善供水格局。城乡结合上,统筹考虑城镇、工业、农村、农业等不同用水对象,城镇供水向农村供水延伸,扩大供水范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合上,既要考虑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及渔业水运等用水,又要留足生态环境用水,根据需求统筹调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好水源综合效益。

行业作风 强化“六见”要求

“十四五”是贵州水利进入又一个发展“黄金期”,省委、省政府明确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围绕“强省会”战略水安全保障,即将启动“水利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工程项目多,建设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水利干部必须扛起担当,强化见人、见事、见时间、见责任、见终端、见成效“六见”求,确保每件事都有人具体抓、有时限要求、有责任体系,每项工作都见到终端、落到实处、看到实效。

发展理念 跳出水利“七看水利”

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看。兴修水利、防治水害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新时代治水方略。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重新审视水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担负的时代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在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维度、更大的格局中认识水利、思考水利,进一步明确水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

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历史转折点看。近年来,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加快破解水利短板,在助力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大考中交出了圆满水利答卷。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水利保障,水利不仅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持续发力,而且在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中更是不可或缺。

从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理念看。水,始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基础要素。贵州应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重视节水治污,重视生态修复,重视系统治理,统筹解决好因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坚决保护好良好却又脆弱的自然水生态,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从水安全保障的底线思维看。江河安澜、工程安全关乎民生福祉和发展大局。当前,贵州正处在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关键时期,部分已建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安全隐患较大,在建工程点多面广线长,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度汛安全、施工安全责任重大,要树牢安全红线意识,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安全监管手段,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这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底线。

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上看。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水利的需求更高。我们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结合资源综合禀赋、区域发展目标、流域综合规划,统筹谋划水利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使水资源空间配置更加合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自觉,水生态修复治理更加坚决,水法治保障更加完善,努力实现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生态水利、现代水利的转变,实现水利的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看。贵州是“两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两条底线,扛起上游担当,围绕“生态强省”战略,着力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构建适应“四化”发展的贵州水网,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构建适应国家生态战略的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实现“两江”清水东南流;着力加强体制机制、水利法治、人才队伍、监督体系、智慧水利等建设,构建政治坚定、机制健全、制度完善、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的保障体系,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人类治水历史长河中看。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是一部辉煌的治水史。大禹治水、郑国渠、都江堰、大运河、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治水经典,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治水之路。我们要科学谋划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发展路径,坚持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尊重现实,更要对得起未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水利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水利成为贵州历史长河中永远的经典。(樊新中)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