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本网原创

扎根苗乡12年 患癌教师让300余名听障儿童开口说话

王秀芳
2021年11月23日08:17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禾、田、口……”冬日午后,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天使幼儿园内,几个孩子正围坐在一起,跟着老师一遍遍朗读着小黑板上的汉字。尽管语速迟缓、吐字不清,但孩子们声音洪亮、充满自信,而这,就是赵小平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初衷。

今年52岁的赵小平来自陕西省宝鸡市,是一名热爱残疾人事业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教师。2009年底,赵小平辗转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并在该州残联支持下自筹资金创办了天使聋儿语言康复中心。12年来,赵小平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帮助黔东南州300余名听障儿童实现了从“无声世界走向有声世界”的梦想。

教学中的赵小平。受访者供图

饱受震撼 立志要当助残者

1969年,赵小平出生在陕西省宝鸡市一个教师家庭,儿时的他无忧无虑,梦想长大后当画家。但天有不测风云,赵小平读小学六年级时,母亲因病去世。1988年,已经上高三的赵小平正全力备战高考,父亲却得了严重的肺病,他不得不放弃高考,全心照顾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

生活的苦难不仅没有磨灭赵小平当画家的梦想,还激发他自学了装修设计。1997年,父亲病重去世,这一年,赵小平已经28岁。“都说三十而立,我的30岁却是人生转折点。”赵小平说,30岁之前,自己梦想当画家,但生活的重压迫使他自学了装修设计,原本也有了不错的收入,可30岁那年无意接触到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时,自己的人生轨迹彻底变了。

原来,29岁的赵小平曾路过一所正在升国旗的特殊教育学校,广播里放着国歌旋律,操场上的孩子们却在用手语“唱”国歌,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要是他们能说话该多好啊。”铁门外的赵小平沉思良久。一年后,赵小平结识了从事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老师,他才知道听障儿童经过康复训练是可以开口说话的。

“让听障儿童开口说话,这件事很有意义,我希望能尽一些微薄之力。”就这样,赵小平走上了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教学的道路。凭借吃苦耐劳、执着前行的信念,赵小平刻苦自学听障儿童听觉训练、发音训练及语言训练知识,并顺利取得《陕西省聋儿听觉语言康复高师资培训证书》,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教师。

2001年,赵小平在陕西岐山县办学招生时,遇到了1名7岁的小女孩,孩子母亲是聋哑人,父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因没有多余的钱做康复,孩子一拖就是7年。“语言训练的黄金年龄是0到3岁,7岁确实有点晚了,但孩子学得很快。”赵小平说,考虑到家庭困难,他决定免费为孩子做康复,经过20余天的发音训练,她学会了说“爸爸”和“妈妈”。

“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刚学会说话那天,父亲来接她放学,我轻轻推她喊爸爸,孩子边叫爸爸边跑到父亲怀里,沧桑的父亲没有回应,只是紧紧抱着孩子,眼泪扑簌簌的掉,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提及当时的感受,赵小平哽咽着说,自己一开始做语言康复训练只是想让孩子开口说话,但看到那对父女相拥的画面,他忽然明白,得以康复的并不只是一个孩子,还是整个家庭。

听障儿童用手语“唱”国歌、一声“爸爸”击溃父亲防线,这两个画面让赵小平饱受震撼,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信念。

“我以前从没想过要当老师,还是这么特殊的老师。”赵小平直言,也许在耳濡目染中,自己早已被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

教学中的赵小平。受访者供图

几经辗转 扎根苗乡勇筑梦

赵小平与贵州的缘分,源于学生家长。2005年,赵小平在陕西宝鸡市开办“童声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时,接收了从贵州遵义市慕名而来做康复的双胞胎兄弟,因兄弟俩康复效果良好,他们的父母便邀请赵小平来贵州办学。2006年,赵小平在贵阳市开办了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中心。2008年,中心学生人数达到23个,他们来自贵州各市(州)。后来,赵小平还短暂地在遵义办过学,但因遵义市残联康复中心创建了专门的语言康复训练机构,他出于帮助缺乏语言康复机构地区听障儿童的考量,离开了遵义。

2009年底,几经辗转的赵小平来到没有听障儿童专业语言训练机构的黔东南州凯里市,他找到时任黔东南州残联理事长的朱建华,建议创建黔东南州天使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班。经专题会议研究,黔东南州残联决定由赵小平具体负责天使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班创办工作。2010年初,训练班顺利开课,但仅有2个学生,这可急坏了赵小平,为让更多听障儿童不错失语言康复训练最佳时机,人生地不熟的他深入乡村去招生。

彼时,黔东南州的交通并不方便,赵小平去乡镇往往要倒好几班车,而从乡镇去村里就只能步行。“虽然克服了交通难题,但招生还是很难。”赵小平坦言,黔东南州是民族地区,且当时村里年轻人少,自己说着普通话打听听障儿童信息,很多老人听不懂,经常被当做人贩子拒之门外。后来,赵小平邀请当地残联的工作人员带他入户,这才逐渐取得家长信任。

然而,尽管知道赵小平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教师,但家长们并不相信听障儿童还能开口说话。为打消家长疑虑,赵小平做出了“免费康复训练20天”的承诺,却也只招到了8个学生。赵小平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康复训练有效果,就能得到家长认可。经过20天系统训练,孩子们大多掌握了“爸爸”“妈妈”等简单词汇的发音,家长也终于相信听障儿童能开口说话。此后,便陆续有家长将孩子送到康复训练中心,中心的教学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

“‘跑’,看我口型,‘跑’。”赵小平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拿着点燃的蜡烛,引导孩子们练习“跑”字的发音,他还不时让孩子触摸自己喉部的振动来感受发音。一遍、两遍、三遍,赵小平和康复训练中心的老师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简单的方式和程序,让听力残缺的孩子一步步学会了发声、吐字、说话。

“听到孩子第一次叫妈妈,我高兴地哭了,那种心情真的没法形容。”学生家长于彬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4岁,已经做康复训练1年多,现在能正常交流,明年就送去上幼儿园。

从被拒之门外到家长慕名而来,赵小平用10余年辛勤付出获得了广泛认可,他感慨地说,听障儿童在3岁左右进行科学的语言训练,完全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他们的人生之路也会因此改变,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重视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让更多孩子走出“无声世界”。

正在上课的孩子们。人民网 王秀芳摄

坚守初心 身患癌症志不移

2011年是康复中心筹建的关键期,赵小平却病倒了。4月24日晚,腹部阵阵剧痛折磨得他彻夜未眠。次日清晨,在家人强烈要求下,赵小平终于肯去贵阳检查身体。但在家人提出陪同时,他却以中心离不开人为由拒绝了。

“当时去贵阳的火车上我痛得昏昏沉沉,但仍以为是小毛病。”赵小平说,直到4月27日一家省级医院剖腹探查后,才发现回盲部已发黑穿孔,两个肿瘤经活检确诊为直肠癌。“当时医生也乱了方寸,他们从另一个医院请来了专家,手术进行了近9个小时。”赵小平清晰记得,因病灶穿孔致腹腔感染,当时只能摘除1个肿瘤,并在腹腔留置了2根引流管,医生要求在2月后进行二次手术。

医生的话,赵小平开始是记着的。可是一忙起来,他什么都忘了。2012年1月,赵小平在家人多次提醒下来到重庆一家肿瘤医院就诊,比医生要求“在2月后进行二次手术”足足晚了半年。此次手术,医生将直肠全部切除,小肠改道右腹部,赵小平在病床上躺了20天。两次手术后,身高1.7米的赵小平体重已由术前的130多斤降到了93斤。

但是厄运没有就此打住。2012年5月初,还在化疗中的赵小平伤口感染化脓,右腹部不断增长的包块被诊断为“盲肠癌术后腹壁转移”,俗称“癌症转移”。“那段时间我顾不上其他,只想让康复中心的老师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在我‘走’后把中心一直办下去。”抱着这样的信念,赵小平拖着病体与时间赛跑,忙于康复中心的审批工作。7月,在当地残联支持下,黔东南州天使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顺利通过了贵州省残联的验收。

2012年8月,赵小平准备再次手术时,接到了中残联即将举办全国第一期听障儿童康复轮训班的通知。手术还是培训?权衡再三,赵小平毅然选择参加轮训,他克服种种困难,以优异成绩结束了为期10天的培训。回到康复中心后,赵小平又加班加点、毫无保留地将所学知识传授给了其他老师。9月5日,赵小平终于躺上手术台,做了第三次手术。

手术结束后不久,赵小平又四处奔波,在贵州省和黔东南州残联支持下为康复中心的孩子们争取到了“七彩梦计划”项目——7岁以下聋残儿童免费康复。2013年5月,黔东南州天使聋儿语言康复中心上报中残联备案,成为黔东南州唯一在中残联备案的定点康复机构,填补了黔东南州听力残疾儿童语言康复领域的空白。

“那段日子很艰难,但孩子们给我了坚持的勇气和动力,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赵小平说,自己虽然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完全可以把握生命的厚度,能够看见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他就心满意足了。

如今,黔东南州天使聋儿语言康复中心已由创办之初的3名教师12名学生,发展到15名教师50余名学生,累计帮助300余名听障儿童开口说话,且大多数已经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随班就读。因工作出色,赵小平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扎根苗乡12年,拖着病体与时间赛跑,赵小平挺起脊梁,用爱心托着苗乡听障儿童走出了无声世界,成为千万助残人士默默付出的一个缩影。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