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玉屏视窗>>地方动态

丢掉“铁饭碗”跃入“新农门”

姚林:新农人站上乡村振兴C位

2021年11月10日12:54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11月7日,笔者走进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庆寨坝区,只见一排排塑料地膜首尾相接,50多个工人正在忙着种植西兰花。

坝区负责人姚林告诉笔者,上半年坝区主要用于种西瓜,西瓜出售后就种植西兰花。

西兰花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姚林便聘请当地村民来坝区务工,从事种植、铺地膜、施肥、采摘等工作,带动村民一起增收。

姚林与他的水稻产业。胡攀学摄

“我从今年3月就在这里务工,只要有活就来做,今年收入16800元了。”田坪镇长岭村供销社社员刘德民说。

姚林介绍,基地最忙的时候每天有100多名工人,长期固定工人有30名,很多村民都从“庄稼汉”变身为“上班族”。

据了解,姚林负责的供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庆寨、五里桥、田坪、彰寨4个坝区780多亩土地发展农业,建成规模蔬菜基地360亩、水稻280亩、油菜200多亩,带动附近村2000余人。

长期来,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农民这一职业让许多年轻人避之不及。很多农村青壮年竞相跳出“农门”,广大的农村变成了“空壳村”。

姚林的水稻产业。胡攀学摄

姚林的父辈是田坪镇彰寨村土生土长的农民。2011年大学毕业后,姚林考取了凯里市三棵树镇政府公务员岗位。不甘安稳平凡的他始终惦记着故土。当了解到养殖七彩山鸡有广阔市场前景时,姚林便毅然辞去公职,重返生养自己的家乡,与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一起觅出路,为家乡发展带来新的积极变量。

2013年,姚林成立圆龙野山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租下76亩山林,采取循环轮换方式进行林下自然放养,走上了养殖七彩山鸡的创业路。2019年,基地新建18个养殖区,以“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年销售总额165万元,带动676名脱贫户就业。同时以土地流转方式让村民的荒地、荒山等资源转变为产业用地,受益农户422人。

在姚林的带动下,140位养殖七彩山鸡的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姚林(右一)。胡攀学摄

从小看着父辈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姚林清醒认识到,传统种植方式耗时耗力,未来农业之路必然走向机械化、智能化。

同年,姚林与长岭供销社、返乡创业者三方出资成立供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260万元购买32台农机,帮助村民发展产业。

“外来农机收谷子每亩要200元以上,有的地方田小路不好走他们还不愿意去。姚林他们每亩只收我们100元,机器来来回回几趟就收割好了,省时又省力。”田坪镇迷路村70岁老人王娟娟感受最为直接。

作为供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姚林经常利用晚上或农忙后的时间组织社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类农用技术。有时候还时常邀请省、市、县的农业专家来授课。

同村29岁的姚勇,中专毕业后便去广州打工,2020年,母亲查出患了重病,妹妹在安徽上大学,考虑到母亲独自在家无人照料,万般无奈下,姚勇只能辞去工作返回家中照料母亲。了解情况后,姚林主动联系姚勇到合作社务工,并对他进行农业技能培训。现在姚勇不仅可以照顾母亲,每个月还有5000元工资,与外面打工比起来,收入与尽孝两不误。

迷路村31岁的杨林已经在合作社工作2年了,专门负责操作机械设备,年收入达6万元。靠着这份工作,杨林不仅养活家里的两个老人、患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爱人和4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还让一家老小的生活越过越好。

在姚林的带领下,许许多多的新农人站上乡村振兴C位,从过去竞相“跳农门”,到如今返乡创业成新趋势,悄然上演现代版“凤还巢”。

2019年-2021年间,姚林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省级“春晖使者”、县级助人为乐“最美玉屏人”,2020年登上《青年周刊》封面人物。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拼搏的人生最精彩。”在姚林的“朋友圈”,一年四季呈现的都是忙碌的画面。它们记录着新农人为“三农”带来的新技术、新思维和新气象。他以产业发展为锄,勇担新农人的使命担当,借科技之力一锄锄“挖走”挡在乡亲致富道路上的“大山”。(杨秘)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