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思南视窗>>社会传真

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

2021年11月05日08:40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思南县周寨村:“陈薯”食品加工厂的情感价值

“单纯从商业角度来看,在这深山里开厂是极不具备投资价值的。这里物流成本、人工成本都非常高,我们的工人大多都是五六十岁的村民,手脚当然比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慢些。说实话,我开这个厂,情感价值远高于商业价值。”

在位于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的“陈薯”食品加工厂,张诚说这番话时看起来平静而诚恳,却让我对他的好奇更增了几分。

深居于大山之中的“陈薯”食品加工厂是个令人震撼的存在。现代化厂区周围,是连绵不尽、密林覆盖的高山,公路如一条玉带缠绕在山腰,一直延伸到厂区大门口。如果从高空俯瞰,这个方圆几十里的唯一的工厂无疑显得有些孤独。

“你可能想象不到,过去的周寨村到底有多穷。这么说吧,我在读一年级之前,从没穿过鞋子。”在他的描述中,一个光着双脚满山跑的小孩,仿佛闯进了我的视野。

张诚出生在1974年。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都在老师家里上课。即便家境贫寒,张诚的父母也从未放弃让孩子们读书的想法。张诚的大哥成了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毕业后进入乡里的文化站工作,后来成了村里的小学教师。而张诚则在初中毕业后选择去贵阳读职高,毕业后,他如愿分配到贵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很早便走上工作岗位。

1997年,周寨村用上了电,张诚立刻买了一台电视机回家。这台电视机让寂静的乡村夜晚热闹起来,也让张诚家成了村里的“电影院”。老家人的生活因为这台电视机变得丰富多彩,而在外闯荡的张诚也正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履历。贵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大量大型工程,让张诚积累了丰富的职业经验。此后,他先后在贵州恒建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担任副总等职务,2008年起,便陆续成立贵州龙山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发展的道路越走越顺。

在生意场上顺风顺水,见过不少风光和体面,回到老家时便更能感受到那明显的落差。2010年的一次回乡,尤其让张诚感到无比揪心。

那是一次农村常规的白事,四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都赶来吊唁,张诚看着桌上10元、20元面值的帛金,感觉有些心酸。到了夜晚,哥哥告诉张诚,有位朋友想向他借100元钱。这件事又一次让张诚的内心感到一阵酸楚。这位发小比张诚略长几岁,可谓无话不谈,如今,对方想要借100元钱,竟然都不好意思当面提出。张诚爽快地答应下来,接着便找到村支书,请对方统计一下附近三个村民组,60岁、70岁、8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有多少位。

从那之后,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张诚总会安排公司里的人去村里给老人们送过年红包,60岁以上的给800元,70岁以上的给2000元,80岁以上的给3000元。其实,在此之前,作为“春晖使者”的张诚就已为周寨村做了不少大工程。他花了不少钱为村里修建学校、完善设施,无私的捐助长达数年,累计投入了数百万元。直到2017年左右,一直把这些事迹看在眼里的乡政府干部,向张诚提议:“你这样长期捐钱其实也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如果你想帮他们,不如考虑在村里建一个厂?”

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人力成本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周寨村都不是开办工厂的最佳选择,但张诚还是想试试。可到底该做什么?这也是个问题。张诚喜欢吃沃柑,这种水果销量不错,价格也好。但沃柑需要三四年才挂果,村民们恐怕等不了。

周寨村村干部的一个提议,让张诚有了新的思路。村里有个3000余平方米的红薯食品厂,是2016年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建的,但经营不善,亏了不少。思南县是红薯种植大县,张诚的童年回忆也伴随着这种甜蜜的气味,虽然现在的人们不再以红薯为主食,但用它加工而成的产品依旧广受欢迎。

张诚很快定下了方向:做红薯粉丝方便食品,创立品牌,并建立红薯选育、种植、淀粉加工、方便食品生产及销售的全产业链。他先后投入了上亿元,注册成立了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食品加工厂、开生产线、建立销售渠道,并在周边10余个乡镇广泛铺开红薯种植基地,为了能顺利运输,他又投入了100多万元,扩宽了原本只有1.2米宽的乡村公路。2019年,公司旗下的“陈薯”品牌正式推出,酸辣粉等桶装方便食品进入市场,销量一路高涨。

在市场上红火,并不意味着张诚的投入就能立刻收回成本。除了前期巨额的投入之外,在红薯原料收购和用工环节,他都给出了略高于市场的价格。不过,当地政府和省级层面的关注正在为他缓解压力。2020年,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为他提供了部分资金,用于工厂发展。2021年3月,贵州省启动全省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产品推荐活动,推动16家高成长企业与大型渠道商签约,而“陈薯”品牌的系列食品也位列其中。

在回乡创办企业的同时,张诚还设立了“张诚奖学金”。2020年,这个奖学金发放了230800元,几乎都奖励给了当地培育出优秀学生的教师。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的张诚想通了一件事,在偏远的山村里,愿意自我提升又认真负责的老师,才是帮助学生走向广阔天地的关键。

2021年1月,春节将至。周寨村的老人们开始盘算去集市上采购什么年货,与此同时,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收到了“陈薯”送来的一盒红薯粉和一箱酸辣粉。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杭州,“网红”主播薇娅正对着镜头卖力推荐手中的“陈薯”酸辣粉。周寨村的老人们或许并不知道谁是薇娅,也不知道什么是“网红”,更不知道他们正处在“网红”制造的中心。但是,相比起过去每年腊月二十八收到张诚送来的短暂喜悦,现在,他们感受到的欣喜显然更加持久。毕竟,那条缠绕在山腰上的公路似乎永远都在忙碌,有时,是载满红薯前来销售的大卡车成群结队,有时,则是装满酸辣粉送到山外的货车排起长龙。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