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文教

一生行墨 传递回家的温度

“感旧——高虹作品回乡展”在贵阳美术馆展出侧记

2021年11月04日10:16 | 来源:贵阳日报
小字号

高虹近照。

人物简介

高虹5岁跟随父母来到贵阳,后于广西柳州画院工作,直至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院副院长,广西妇女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她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研修班学习,还得益于贵阳老乡、享誉书坛的“女书圣”萧娴老人的指导和提携,作品多次入选国展,出版《高虹书法集》《一云行墨》等。

10月29日,由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广西书法家协会、广西女书画家协会主办,贵阳美术馆承办的“感旧——高虹作品回乡展”在贵阳美术馆开幕。

高虹此次回到家乡办展,以艺术生涯回顾的方式言说人生的意义,将一切回忆、一生的艺术总结纳入到这个叙事中。展出作品近百余件,囊括艺术家近年来的各种创作:书法、水墨、油画、篆刻、陶瓷及相关文献。

高虹创作的陶瓷。

展览现场,一幅大大的“妙书”二字,古拙、古朴、自然,吸引着大家的视线;书写的《兰亭序》更有着深远的意境……纵观整个展厅,高虹的书法作品看似随性,却道象质朴,禅风习习,兼容并蓄。

她说,多年来坚持临习古帖,重要的是创作性临摹,融入心性。还特别喜欢摩崖刻石的粗犷、自由、原生态,也许更符合自己性格的审美。

高虹的绘画作品或山水小品,或静物,或人物……都有着独特的线条处理。她说,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写意,需要线条的支撑,线条是绘画的精髓。

高虹的篆刻作品,于方寸之间,个性化地观照万物,连接着自我。在展出的部分藏品,象牙画轴、古屏风等等,在高虹看来这些都是生活美学,美无处不在,在于自己的发掘。

高虹念旧。此次“感旧”展览的灵感来源于苏轼《卜算子·感旧》诗句“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她曾在不少地方常居,可她最眷恋的还是贵阳,回家乡举办个展是她多年的心愿。

高虹画作《多福图》。

终遂人愿。展览吸引了来自贵州、柳州、成都、南宁等地的朋友、粉丝。“这次,我感受到家乡人的热情,真是感动又感激。”高虹格外高兴。

在“感旧——高虹作品回乡展学术研讨会”上,数十位艺术家围绕高虹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展开讨论。

“高虹的绘画和书法用笔都比较老到,这是很多老艺术家都没达到的高度。这是修养、勤奋和上天眷恋的结果。”中国书协顾问、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书协主席包俊宜评价说,本土艺术家特别需要这样的交流,感谢她用自己的作品回馈家乡。

“高虹在柳州乃至广西的艺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贵阳市和柳州市作为她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高虹是两地的一座桥梁。”柳州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市文联原兼职副主席林冬希望,今后两地多加强艺术交流。

贵州省书协秘书长杨昌刚认为,高虹作品带来一种清新的风格。贵阳市书协主席朱俊称,展览的作品把拙和雅拿捏得很好,体现了作者生活的状态。

大家还对此展的布展印象深刻。策展人陈量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说,展览以感旧为主题,这是一位艺术家从青年时代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多年的无言衷情。(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辉 文/图)

相关阅读

在展览现场,与高虹老师对坐,谈到自己的书法和绘画艺术道路,她说:“逐步开阔,逐步深入,感恩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当私塾老师的外公

外公是高虹的书法启蒙老师。外公是一位旧时的私塾老师,琴棋书画都行。“小时候,受到外公的多年严管。”她说,每天完成作业后,还必须完成他布置的书法练习和一篇日记,让她不得不每天坚持书写,练就了“童子功”,渐渐喜欢上了书法。

18岁,高虹随父母从贵阳到广西的第一站是南丹县,闭塞、闷热,蚊虫天天盯得浑身是包。但是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她依然每天坚持练字。

她说:“外公成就了我为艺术而进取的一生”。

“女书圣”萧娴老人

1990年,柳州市曾举办一个书法活动,请来了贵阳老乡、享誉书坛的“女书圣”萧娴老人, 高虹有缘结识。“谦和、朴实、低调。”这是高虹眼中的大师。“聊天中得知我们是贵阳老乡,更是亲近了许多。”高虹拿出自己的书写作品请老人指点,萧娴给予晚辈很多的鼓励。

那年萧娴老人已经90岁高龄了,活动中一直坐着轮椅。高虹还记得,只要老人站在书案前,拿起毛笔便精神焕发,气定神闲,下笔遒劲有力,雷霆万钧。“书法让老人重回青春年少,令人仰止。”她说,“萧娴老人深深影响着我的人生、我的艺术创作之路。”

高虹携萧娴老人曾为她书写的“高虹书画展”笔墨,首次亮相本次展览,见证着一段书坛佳话。

书法大家王镛

在高虹研习书法的历程中,还得益于跟随书法大家王镛的学习。她回忆说,偶然一次在柳州新华书店看到王镛老师的《篆刻作品集》,被他的书法吸引,更被他的前言手札感动。

高虹按图索骥到北京向王镛老师请教,并顺利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研究班学习。学习中,从久远的发帖入手,依从汉字的发展历程,沿着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书法史过渡,王镛老师每天都亲自到研究班指导学员习字。“王老师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是思想,艺术要捕捉其内在美,借鉴其表现技巧抒发自己内在的真实心性,质朴地表达美。”高虹说。

王镛评价高虹说,看作品后让我非常意外、惊喜。把碑完全融汇成自己的语言,这是自身性情的流露,作品古朴、耐看、典雅,达到了一种新的意境,非常好。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