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社会民生

化屋村里的小康生活

2021年11月03日08:40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席忞禾 李清

赵玉学刚坐下来,还没和记者聊上几句,就又被妻子喊进了厨房。

农家乐生意红火,加上自制的“竹叶黄粑”相当受顾客青睐,赵玉学两口子很是忙碌。

“忙,但收入也高。”赵玉学高兴地说,开办农家乐半年来,他的收入已有5万多元。“再也不用外出奔波了。如今,在家里不仅能挣钱,还能照看小孩,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之前,为了生计,赵玉学先后到过莆田、温州、台州等地,什么活挣钱就干什么。然而,多年的奔波并没有让他攒下多少钱。如今回到家乡,反而圆了安居乐业梦。

“是全面小康的阳光照亮了这片土地。”赵玉学说。现在,走进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目之所及一片欣欣向荣,耳之所闻都是欢声笑语。

完善基础设施 优化人居环境

以前到乡里赶集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是“一脚油门的事”;

以前群众住的是透风漏雨的茅草屋,现在都搬进了青瓦白墙小洋楼;

以前生活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以前简陋的教学点,现在变成了安全舒适,环境优美,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校园;

过去看病远、看病难,现在不仅“送医上门”,医疗费还可以报销……

说起化屋村这些年来的变化,当地村民杨国锋数都数不过来。

今年38岁的杨国锋,既是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也是黔西市委组织部下派到化屋村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化屋村的变化,他既是见证者,更是建设者。

杨国锋介绍,化屋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全村284户1133人,其中苗族275户1096人。

“以前,村民主要以传统耕种维生。但这里耕地面积少,土地瘦粮食短缺是常态。吃不饱的人们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杨国锋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先是硬化路通村串户,打通了与外面世界的衔接;接着是易地扶贫搬迁,从2017年4月起,34户159名群众正式搬迁入住人均25平方米、一户一栋的安置点,其他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改善;接着是“安全用水”计划,每家每户都通了自来水……从此,村民告别了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用水不方便的生活。

发展多元产业 助力群众增收

居住环境改善了,经济发展也要跟上。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化屋村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刺绣蜡染等产业,为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创造条件。

自2017年以来,王光元就再也不用外出务工了。

在村里的支持下,王光元发展起了乌鸡养殖。目前,他养有乌鸡2000羽左右,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收入可达12万元。另外,他还和兄弟合作开办农家乐,年收入超10万元。

“现在,不仅我丈夫工作稳定,我也在村里的小康车间从事蜡染刺绣工作。两人都有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王光元的妻子杨艳说,从家里步行到小康车间,仅需几分钟。

目前,小康车间共吸纳了19名妇女稳定就业,另外还有50余名绣娘在家作业后以计件方式获取报酬。

“我们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带领大家发展蜡染刺绣业。在传承民族技艺的同时,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增收。”小康车间负责人尤华忠说,当前,务工群众正赶制来自黔西市教育科技局定制的服装,金额达120万元。

“化屋村可不仅发展有农家乐、蜡染刺绣等产业哦,这里的业态是多元的。”杨国锋指着小康车间不远处说,“看,那里还有14个蔬菜大棚。”

记者走近一看,只见大棚内结满了红彤彤的千禧圣女果,十分惹人喜爱。

“14个大棚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目前种植圣女果,预计产值9.8万元。圣女果采收完毕后我们将种植草莓,预计产值27万元。”杨国锋说,全村还另有经果林1400亩,覆盖163户802人,其中玛瑙樱桃400亩、五星枇杷400亩、蜂糖李600亩。

产业的发展,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万元。

景色美生态好 游客纷至沓来

碧绿的乌江水、良好的植被、险峻的山脉,融合成化屋村壮丽的风景。

在化屋村乌江码头,记者遇到两位来自贵阳的游客。他们在附近的民宿住了一晚后,正准备乘坐游船欣赏乌江风光。“化屋村的变化太大了。令人欣喜的是,这里产业发展起来了,但生态环境依然保持得很好,很值得游玩。”一名游客说。

化屋村苗族文化氛围浓郁,拦门酒、跳花坡、篝火舞、打鼓芦笙拳舞等民俗节目,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随着游客的增多,化屋村整合民宿、农家乐、经果林、苗绣蜡染等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目前,化屋村拥有农家乐32家、民宿18家、游船35艘。平常,村里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次,节假日更是增至5000人次。昔日贫困的化屋村,如今已变为集观光、采摘、农家乐、露营、度假等为一体的“网红村”。

(责编:李永馨(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