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强市建设

田间绽放科技花

——毕节市655名科技特派员助力农业现代化

2021年10月19日07:27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近年来,毕节市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2021年,全市共选派各类科技特派员655名,组建了49支产业技术服务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浙大高材生成编外特派员

“要听得懂‘洋话’,又说得了‘土话’。”黔西市洪水镇新桥村科技特派员陈孟谈是浙江大学微生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和同事讲专业技术时,他嘴里专业名词一个接着一个,但来到田间时,他讲种植要领时的语言又是当地群众完全能听明白的大白话。“比如你给群众说10厘米,不少人要想半天,但你换成说大约一巴掌的距离,大家马上就明白了。”陈孟谈说。

毕节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陈孟谈是一位“没有派出单位的科技特派员”。2013年,陈孟谈从浙江老家远赴毕节投资创办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自己的食用菌事业。毕节市县两级科技部门了解到他是食用菌种植方面的专家后,打破惯例将他聘为科技特派员。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他分别被聘为县级、市级、省级科技特派员,已经连续6年在洪水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受到多次表彰。

“最好的方法是培养科技示范户和种植能手,每户要培养一名‘技术明白人’,1户带9户,10户为一体。”讲起在村里开展技术推广的经验,陈孟谈滔滔不绝。

为了进一步研究推广高原地区食用菌种植技术,陈孟谈不远千里自掏腰包跑到吉林农业大学,向国内唯一的食用菌专业院士李玉拜师取艺,与贵州省农科所食用菌专家朱国胜成了好朋友……

像陈孟谈一样,2021年毕节全市已经有9名“编制外”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魔芋小王子”的魔法

“邹涛是研究魔芋魔怔了。”谈到毕节市中药研究所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邹涛,威宁自治县麻乍镇党委书记马启雄这样说。

这位抖音账号名为“毕节魔芋哥”的年轻人,被麻乍镇岩格村的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魔芋小王子”。一讲起魔芋,平时略带腼腆的邹涛顿时精神抖擞、妙语连珠,常让群众不知不觉听得入迷——“种子不能带病,土壤不能有病……两口子都生病,就生不出健康的娃娃来。”

自当上了科技特派员,邹涛在麻乍镇几乎言必谈魔芋,朋友圈、短视频平台,都是魔芋种植方面的图文视频。爱人笑称邹涛着了“魔”。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期间,他带领团队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威宁矮化黑杆花魔芋。他还组建了魔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了毕节市首个魔芋产品标准化实验室,示范推广种植面积5000余亩。

2020年底,经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测产,邹涛组织实施的商品魔芋高产示范区亩产达2849.70公斤,良种繁育示范区亩产达1355.97公斤,亩产值均超2万元。

“有了邹涛,我们这片土地像被施了魔法,土地的亩产值从原来1000多元提高到万余元。”麻乍镇岩格村党支部书记李才沛说。

专家服务团打出“组合拳”

地处滇黔边界的威宁自治县,是贵州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和光照条件最好的县,适合发展高山冷凉无公害蔬菜产业,但摆在农户面前的最大难题,是支撑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不足。

为解决产业发展的难题,2019年,贵州省科技厅选派省内蔬菜方面的专家,组建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22人进驻威宁,团长是贵州大学农科院张万萍教授。

“以专家组团的方式派出科技特派员是个新尝试,这个没有级别的团长还真不好当。”张万萍说。队员较分散,来自各科研院所,威宁海拔高、紫外线强烈、位置偏远、交通条件差、少数民族群众交流难度大等等都是摆在她面前的现实困难。

做通每个队员的思想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经过磨合和适应,张万萍教授的团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迅速编制了《威宁自治县四十万亩蔬菜产业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编写了8种蔬菜春耕种植技术要点、录制蔬菜绿色生产短视频6个、技术规程和田间制作短视频10余个,建核心示范基地2.2万亩,大力推广抗病虫害及耐抽薹蔬菜新品种,推广蔬菜精耕细作高效模式,打造清洁田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免疫诱抗、新型肥料、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一系列的“组合拳”打下来,威宁蔬菜产业在产量、质量上迅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许多人的点赞。

“威宁来了张团长,‘三白’产业有希望。”威宁自治县原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马丽飞说。(何旭、先文杰、姜光玫)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