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他把生命献给脱贫攻坚事业

——追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

2021年10月17日07:53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搬到新家,有好房子住,有好工作做,比以前在老家要好上一百倍呢。”从老家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搬进阿妹戚托小镇的罗梅花笑着说。

从种地农民到月收入3000多元的酒店服务员,一家5口人住进100平方米的新房,3个孩子就近读书,罗梅花一家的生活苦尽甘来。饮水思源,她会想起一个人——姜仕坤:“姜书记是个好领导啊,他为我们脱贫做了很多好事,可惜走得太早了。”

姜仕坤,晴隆县委原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2016年4月12日,他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去世,永远离开了已经奋战了6年的晴隆县脱贫攻坚战场。

为了百姓脱贫,他与时间赛跑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区域的晴隆县,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3%,坡耕地占65%,人均耕地仅0.77亩。2011年,晴隆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3450元,全县32万余人中有18万多贫困人口,城镇化率仅23.5%,森林覆盖率仅36.6%。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晴隆县成为全省最贫困的4个县之一。

面对群众深度贫困、基础设施欠账大、民生工程滞后等叠加困难,姜仕坤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统一思想,以“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为座右铭,把晚上当做白天用,双休日当做工作日,以“拼命三郎”的干事作风,以“做一桩事,成一桩事”的务实效率,一口口地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说起姜仕坤的忙碌,司机小朱深有感触:“我给书记开车的这些年,每年行程近9万公里,平均每天200多公里,经常下乡,或到贵阳、兴义开会、跑项目。我比他年轻11岁,都感觉有些吃不消。”

曾任晴隆县政协主席的付明勇回忆,白天做事,三餐不定,晚上开会,经常工作到凌晨二、三点,这是姜仕坤的工作常态。“他确实太累了。”付明勇说,2016年3月7日的一个会议上,平时说话铿锵有力的姜仕坤,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一句话断断续续分成几次才说完。“他不停捶打胸口,有同事提醒他去医院看看,但第二天看到他依旧吃着速效救心丸在工作。”

“等忙完这阵再去。”每当别人劝他去大医院看病,姜仕坤都这样回答。从2010年到晴隆任职,他就一直在忙碌中。“不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就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不能在其位谋其政。”这是他与同事们共勉的为民情怀。

深入贫困乡村,谋划富民产业

出身农民的姜仕坤,一直心系农村、挂念农民。生前,他带领晴隆县干部群众积极发展山地经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大量群众脱贫致富。

为了实现精准施策科学决策,姜仕坤经常进村入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晴隆的6年,除了在外出差,姜仕坤白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基层调研、发现问题,晚上则开会研究解决问题。

大田是晴隆县最贫困的乡,海拔超过1900米的苗族村兰蛇村,是大田乡最贫困的村。从2011年到2015年,姜仕坤四上兰蛇,通过协调资金建百口水窖和烟水工程,解决了兰蛇人的用水之困和产业之困。他亲自指导兰蛇村科学种烟,使兰蛇烤烟的质量甚至超过一些老烟区,2015年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在基层最前线访贫问计,到企业调研座谈,晚上回城后又召开会议到深夜,在晴隆的6年,他为晴隆寻找到了“羊、茶、果、蔬、烟、薏”六大特色产业。

除了农业产业,晴隆的山地旅游产业,也一直是姜仕坤心里的牵挂。“把二十四道拐推出去,旅游产业要发展起来。”不止一次,姜仕坤站在晴隆山顶,注视着二十四道拐。经过数年的准备,2015年,筹拍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在央视八套热播,一夜引爆过去几乎为零的晴隆旅游业,当地群众从此吃上了旅游饭。

“十二五”期间,晴隆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0.8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1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329元,贫困人口减少8.6万人,小康实现程度达86%。

生命铸就精神丰碑

斯人已逝。但如今在晴隆,很多干部群众依旧怀念姜仕坤。

姜仕坤的努力,为晴隆的脱贫奔小康起了个好开头,也为如今的乡村振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今晴隆的茶叶、烤烟、薏仁米、生态畜牧等产业,都有姜仕坤在任时留下的足迹。

吃水莫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带头人。如今在晴隆县,姜仕坤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丰碑。每年清明节,或组织或自发,不少人都会前往姜仕坤的墓前吊唁缅怀。各机关单位不时组织学习姜仕坤的典型事迹,以姜仕坤的故事作为榜样教育,激励广大干部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民干部,当人民的好公仆。

从2010年到2016年,短短6年时间,姜仕坤不仅把自己的汗水和脚印留在了晴隆的山川大地上,更是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晴隆,他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数十万晴隆人的心。2017年,姜仕坤的事迹被翻拍成电影《爸,再爱我一次》,以电影镜头把姜仕坤的生平再现,让其故事更加广为流传。(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刘绍波)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