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有地方说 事有人来办
剑河升级版“院坝会”开到群众心坎上

“规划申报实施前,大家先商量每一项合不合适,可不可行。”9月9日,剑河县岑松镇巫亮村“院坝协商”第三次会议如期召开,主持人剑河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吴佳华开门见山,要向“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说不。
“院坝协商”被视作是乡村基层治理形式“院坝会”的升级版。今年7月以来,剑河县政协不断创新履职方式、探索协商民主形式,着力打造剑河政协独具特色的“院坝协商”品牌,以“协商什么”“谁来协商”“在哪里协商”“如何协商”“协商了怎么办”5个问题为突破口,让“院坝协商”成为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平台和联系服务群众、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渠道。
秋日烈阳如火,巫亮村村委会二楼活动室气氛也很“炙热”。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种植大户、村民代表等与剑河县政协、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干部汇聚一堂,针对《巫亮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展开热烈讨论。
“这条产业路有没有必要实施?”吴佳华指着屏幕上规划方案中道路项目提问。
“有必要、有必要,早就反映要修了。”这个项目得到一致答案。
“稻田养鱼项目能不能实施?”
“主要看有没有水源,有水就没有问题。”村民说。
“还要看如果没有水源,引水成本高,投入与产出划不划算。”相关职能部门也提出意见。
“那这个项目先保留,看实际情况后再做决定。”吴佳华引导继续商量讨论下一个项目。
“这个水果深加工项目要不要做?”
“我们村的杨梅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每年有很多鲜果烂掉,如果建一个深加工厂,不仅解决这个问题,还能提高杨梅附加值。”巫亮村村干部提出想法。
“真正要引进一个厂,成本很大,而且各个环节都要得到保障,以村里的杨梅产量可能10天就能加工好,一年还有那么多时间如何运转?同时,要先做市场调查,有没有订单,各方面有明目后才能做。”职能部门负责人从专业角度做出分析。
…………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畅所欲言,整个会议持续几个小时,部分项目得到职能部门现场拍板支持。
“很明显的变化是群众敢说话了,因为他们的话有地说、有人听、有人办,巫亮村通过前两次‘院坝协商’会议,已为村民协调解决抗旱保收、垃圾焚烧、撂荒农田利用等难题,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职能部门能结合自身职责,站在专业角度给出有效分析意见。”吴佳华介绍,剑河县政协将协商关口前置,搭建“院坝协商”平台,通过政协牵线、搭台,基层群众与职能部门共同针对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问题协商,减少阻力,有助于解决问题。
据悉,针对“协商什么”“协商了怎么办”两个重点关键问题,每次“院坝协商”会议前,驻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和热心群众,都会分批分段网格化入户征求群众意见,村支两委以村“院坝会”形式讨论筛选出占比最多、呼声最高的议题,向县政协汇报,由县政协根据议题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参会,从专业角度建言献策,进一步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建立“找痛点、疏堵点、解难题、办实事”专项行动问题及建议台账,不仅详细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还在每项问题后面备注牵头落实人和进展情况,对重点、难点问题,可通过调研视察、民主评议等方式跟踪办理,推动协商成果采纳和有关问题解决。
为了更加规范“院坝协商”机制,剑河县还出台《政协剑河县委员会关于开展“院坝协商”试点工作方案》,成立剑河县“院坝协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政协委员、村组干、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等协商主体职责,制定调研走访等6个工作制度,做到有场地、有标识、有制度、有流程图和责任人等信息上墙。
同时,通过上门服务等方式,广泛开展“院坝协商”宣传,引导群众通过“院坝协商”解决问题,组织百名政协委员集中开展专题党史学习教育和政协履职培训,提升协商水平。截至目前,上门服务1000余次,组织召开“院坝协商”试点工作再安排再部署会议4次,召开培训会7次。通过“院坝协商”机制收集整理协商议题32个,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处理。
吴佳华介绍,巫亮村是剑河县“院坝协商”7个首批试点村之一,下一步,将继续增加试点建设,从小切口入手,真正把“院坝协商”会开到群众心坎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李卓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