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文教

土陶技艺焕发新机

2021年09月15日08:29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今年53岁的母先才是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土陶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13岁起,他便跟随父亲学起了土陶制作。学成出师后,母先才也像父辈一样走上制陶的行列,并逐渐把自己的作坊发展到7个窑洞。

过去的花茂村,60%以上的村民都做着土陶制作的副业。不过随着市场的变化,花茂的土陶变得不再紧俏,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

“一边是乡亲们在外挣钱返乡时光鲜的样子,一边是自己的陶罐越来越难卖,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经济收入变得紧张时坚持手艺就成了一种负担,母先才开始动摇了。

在离去与坚守的犹豫中,母先才赢来了转机。

“镇里和村里的干部都来劝我不要出去打工,他们协调资金,让我把作坊改造得规范化一点。”母先才说,有大家的支持,他最终选择坚守,并于2012年开始建设母氏陶艺馆。

2014年,原本“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的花茂村开始改变,而母先才的陶艺馆也迎来了扩建。

这一年,花茂村被县里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题的乡村建设开始了。

“村干部建议我扩大陶艺馆的功能和规模,并帮我申请到了更多的贷款。”母先才说,当年6月,花茂村举办一场村民座谈会,大家共同商讨花茂的乡村旅游发展,母先才的陶艺馆成为其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就这样,他的土陶坚守之路再一次“延伸”。

2015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花茂村的乡村旅游逐渐红火,母先才的陶艺馆走上正轨。

一方面,母先才的陶艺馆升级成了体验馆,游客在这里可住可吃可玩;另一方面,他的作坊调整产品类型,既制作用于烹调当地特色盬子鸡的器皿“盬子”,又制作贴近旅游市场的陶艺装饰品,订单大幅增长。从2015年到2020年,母先才的年收入实现从3万元到30余万元的跨越。

“坚守,一定带来回报。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面对今天的成绩,畅想明天的路,母先才依然坚守当初的选择,他要让土陶技艺在花茂的土地上复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瑾)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