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黔东南州视窗>>时政要闻

党史学习教育

黔东南:“三社联动”促变化 社区治理助振兴

2021年09月13日14:13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我就站在这里了。”“我觉得我是对的。”“我也觉得我是对的。”......

近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大风洞镇青杠林村开展的家长正向教养小组活动现场,几位妇女蒙着眼罩,共同将一条红布条围成一个正方形,首次各抒己见挑战失败,第二次众口一词挑战成功。

“刚才围正方形的过程,就像在家里教育孩子,有爸爸的方法、有妈妈的方法、还有爷爷奶奶的方法,最后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游戏结束,主持该活动的腾代珍说道。

作为青杠林村“儿童之家”本土社工,这是她第一场独立组织和主持的活动,为村里24名家长开展以“教养孩子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为主题的正向教养活动,通过游戏体验及座谈讨论的形式,与家长们共同探讨教养孩子的秘诀及如何解决意见不一的问题。

“开始是有点担心,因为不熟悉,各方面都不懂。”在家带孩子十余年,没有工作、社交甚少的腾代珍加入本土社工前十分纠结,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她决定出走自己的世界,去广交朋友、改变自己,她说:“成为志愿者后,每次开展的活动都很有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自己,更学到了不同人群的育儿经。”

不仅是腾代珍,青杠林村许多村民,特别是老人和孩子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在充实日常生活的同时都深感身心更健康了。

青杠林村是一个典型的留守村庄,全村1700余人就有600余人外出务工,加之面积大、各自然寨分散,且多民族杂居,给村庄治理、公共管理、产业发展等事务带来极大困难。

2020年5月,由贵州省民政厅指导,黔东南州民政局、凯里市民政局支持,凯里市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的“三社联动”试点项目正式进驻该村,通过重新建立“儿童之家”“幸福院”,开展儿童戏剧夏令营、妇女健康小课堂、妇女季度生日会、儿童季度生日会等方式,为当地老人和儿童营造温馨的活动场所,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更为周到的服务。

“‘三社联动’让村里的管理、活动组织能力等各方面明显增强,现在各项活动开展都很顺利,群众参与活动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有很大提升。”青杠林村人口主任梁万富对“三社联动”工作十分肯定和认可。

据介绍,青杠林村坚持党支部引领,以“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为保障,从提升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充实弱势群体服务、提升村民对青少年的正向管教意识三个层面出发,探索出青杠林村“邻里互助+社工服务”的“幸福乡村”建设道路。

“在推广过程中,我们以民生为核心,踏踏实实干,身体力行做示范。”凯里市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周宇虹说:“现在,活动丰富多彩了,群众参与度高了,公益心更强了,我们和群众都在成长。”

随着项目的开展,“三社联动”日渐深入人心,得以蓬勃发展。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三社联动”项目不仅在村里培养本土社工志愿者,吸引村内党员、村民骨干参与村庄公共事务,还通过建立青杠林村环境卫生、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教育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四个下属功能委员会,分别从事村庄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化生活、产业发展和青少年教育与保护等方面的公共事务,响应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同时,更为基层治理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事实上,青杠林村只是黔东南州“三社联动”众多变化的典型代表。

2020年,黔东南州以省级基层治理深化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充分结合各地需求,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在全省试点先行开展构建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在凯里市南山社区、上马石社区、青杠林村、白水村,岑巩县大坪同心社区5个社区开展试点探索,通过创建“购买服务、项目运作、过程评估”委托机制,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三社联动”新模式。

在推动过程中,黔东南州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黔东南州、凯里市、岑巩县主要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州、试点县(市)民政部门指导小组的工作专班,实现“州县一体化”联动,并制定《黔东南州“三社联动”社会服务项目省级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有序推动“三社联动”机制建设。

不仅如此,黔东南在省民政厅支持下,采取日常推进督导、中期评估,末期验收方式对试点工作进行全流程管理,初步完成了5个试点社区的发展规划;并通过创新建立社区发展基金,以会代训、实地调研、座谈、评估等形式,先后开展“三社联动”有关业务培训;同时,采取“专家督导+政校合作”的模式,与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合作推进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治理水平,力求试点社区取得实效。

如今,黔东南州搭建了部门、乡镇、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的综合考核体系,形成了以“政社互动”支持“三社联动”的工作新机制,各试点社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凯里市南山社区“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开怀街道上马石社区“居民互助+社区共融”、大风洞镇青杠林村“邻里互助+社工服务”、凯棠镇白水村“志智双扶”和岑巩县大有镇大坪同心社区“居民互助+社区共融”等新路径不仅为全州高质量提升社区治理服务奠定了基础,凯里市所创建的“一领四建”模式、岑巩县探索的“618”机制和“1+2+N”工作方式等更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自今年3月份项目启动以来,黔东南州共培育和孵化社区组织19个,培养本土社工人才22人,建立社工志愿服务站(室)16个,覆盖10县(市)22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安置点。同时,深入开展儿童生日会、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等主题活动14次,累计服务人次约1800余人次,走访慰问困境群体26户。

“下一步,黔东南将总结提炼‘三社联动’经验模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使之能更好地服务全州基层治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以全国社会工作培训班为契机,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两个主体,夯实社会工作发展根基;同时,借助佛山帮扶契机,纵深推动全州城乡社区治理再上新台阶。”黔东南州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长林如是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