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县:强化村级组织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瓮安县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州关于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安排部署,通过落实待遇保障、培育保障、组织保障,强化村级组织岗位吸引力、干部执行力和整体战斗力,让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走上村干部岗位,村级组织逐渐趋于年轻化,战斗堡垒得到进一步夯实,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振兴乡村奠定基础。
落实待遇保障,强化岗位吸引力,吸纳优秀青年人才。研究建立了村干部“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工龄工资”结构化待遇制度,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村干部队伍,激发工作活力,推动主动担当作为。提基础报酬。对全县村(社区)“两委”干部工作待遇情况进行摸底排查,严格按照贵州省“345”标准以及瓮安人居生活水平进行保障落实。重社会保障。将村干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纳范围,严格标准为村(社区)“两委”干部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加大定向招聘力度,每年为村(社区)“两委”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预计2021年实现村(社区)干部全员建缴住房公积金。强优秀勉励。对获得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项目、获得省级、州级、县级表彰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予以享受乡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瓮安县2021年共有5名村(社区)干部享受乡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突政治激励。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岗位,通过定向招录,对在重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村(社区)干部给予政策激励。2019年以来,共有8名在脱贫攻坚中表现优秀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2名优秀的村干部转变身份为事业人员。截至目前,已储备后备人才358名。
落实培育保障,强化干部执行力,锻造干事创业好能手。依托县域教育培训资源和载体,抓实村(社区)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举办现任干部专题培训班。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村社合一”、城乡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工作方法等重点内容纳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度培训规划,并通过现场观摩、以会代训、专题辅导、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党组织带头人引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乡镇(街道)常态化进行培训,实现培训重点内容全覆盖。落实后备干部帮带机制。严格落“1+3+1+1”方式储备后备人才,把后备人才放在合适岗位上锻炼,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熟悉相关政策、参与村务管理。同时,为后备人才配备“导师”,实行“一对一”结对帮带,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做到后备人才教育培训常态化;建立健全兴瓮乡土人才信息库,着力实施乡土人才工程,培养一批实用型的“土专家”“田秀才”,着重将生产带动型、经营管理型、专门技能型等“兴瓮乡土人才”纳入库,发挥其带动、凝聚和示范作用。目前共有49人入库第一批“兴瓮乡土人才”。加强重点干部设岗锻炼。选派30名选调生到村担任支书助理、主任助理,按照“五个一”要求积极主动向村支“两委”和驻村干部学习,在各种岗位上积累群众工作经验,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在基层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落实组织保障,强化整体战斗力,建强乡村振兴火车头。挂帮联系强引领。制定挂帮联系实施方案,县级领导分别挂帮联系村寨推进“村社合一”,以“关键少数”引领全县推动“村社合一”。部门联动强支撑。整合26家涉农部门政策资源,采取一部门一细则的方式,联合下发《县直部门支持“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扶持措施》,出台了125条帮扶硬措施,为村(社区)发展提供项目库、政策包、资金池。选派力量强堡垒。新选派36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结合干部驻村情况,对部分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优化调整,整合原有下沉力量到村(社区)帮扶,形成“1+2+N”的帮扶体系。同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推动实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员会主任“一肩挑”。(蔡兰)
来源:黔南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